八○年代聲音記憶與穿梭戲院的電影夢

2022-07-19 16:56 報時光

【2020-04-07/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2020-04-07/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隨著科技進步,如今的生活型態與十年、二十年前有著極大的差異,不只是外在環境的景物不斷變遷,日常的娛樂與消遣,那些聽過的音樂、看過的電影,包括我們內心所嚮往的風格潮流,還有那些影視的製作方式、媒介載體等也早已不同以往。但是幾十年來,人們休閒的目的從未改變,絕大多數是抒發壓力、追求樂子或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這樣的休閒娛樂從往至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人」息息相關。於是,當我們想試著認識一個人,會從那人平常的休閒興趣開始詢問,如果你想要了解一個大時代,觀察一代人的生活樂趣絕對可以有所發現。

2022年4月的文學相對論中,一位是研究大眾文化、鑽研流行音樂學者李明璁,另一位是曾任娛樂線採訪編輯多年的影評作家馬欣,兩位回望自己的過去與娛樂的聯想,用刻寫記憶的文字,引領懷舊一族感受八○年代的娛樂風采,憶起當時聆聽音樂、品味電影的點滴。

文學相對論4月

李明璁VS.馬欣 兩個外星人的地球生存提案二之二

如果說自己關起門來的房間,就是一個遺世獨立的迷你宇宙,那麼隨身聽就是穿梭在銀河星系間的小小太空船……我必須倚賴搖滾樂的日夜接駁,才能好好存活下去……

【2020-04-07/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

耳機星際,永恆漂流的上校

李明璁:

去年是SONY Walkman誕生四十周年。隨身聽,對大世界與小個人在一九八○年代都產生了深遠的革命影響。但SONY高檔貴氣,之於像我這樣的勞工階級小孩,總仍可望不可及。我的人生第一台卡帶隨身聽,是存了整整一年零用錢好不容易才在中華商場二樓買到。一台已在我生命消失無蹤的AIWA(愛華),曾經play過的卡帶們,日夜平撫著苦悶少年不知如何排遣的身心。

每天從士林自家往返台北車站的公車上,隨身聽就像我的一道隱形隨身牆,將自己和滿車子擠死人卻還在背單字的用功同學區隔開來。當他們賣力默記著一個個英文字詞、一步步朝往未來將進的頂尖大學時,我卻只是閉眼聆聽著一首首英文歌曲、一天天預想將要面臨的落榜重考,既恐懼卻又莫名反骨快感。「我們不需要教育,嘿老師你滾開點!」我經常邊走邊跟著Pink Floyd一起唱。

我既是披頭四歌裡的「The fool on the hill」(在山丘上的傻子),坐看日出日落、世事更迭,孑然一身卻自得其所,我也叛逆而平靜地《Across the Universe》,不斷反覆哼唱著「Nothing’s gonna change my world」。

如果說自己關起門來的房間,就是一個遺世獨立的迷你宇宙,那麼隨身聽就是穿梭在銀河星系間的小小太空船。而去學校上沒有感覺只為聯考的課,就像是被運到殖民星球跟著集體採礦的奴隸苦役,我必須倚賴搖滾樂的日夜接駁,才能好好存活下去。我開始這麼胡思亂想,長出了某種奇妙的外星人意識。自覺與周遭地球居民有些格格不入,很大程度當然還跟大衛鮑伊有關。

無垠而靜寂的航道上,有著完美的逃逸與絕對的孤獨,這二律悖反的奇妙狀態,讓少年以上成年未滿的我深深陷入。我對《Space Oddity》(太空奇談)裡湯姆上校(Major Tom)永恆漂流的迷戀,簡直快比崇拜真人偶像還強烈。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整個一九八〇年代的中學記憶,幾乎都是音樂,而且多半是自閉式的聆聽。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封閉時代裡,你根本找不到誰跟你一樣來自外星而能相濡以沫。聆聽微弱中帶著強大意志的星際訊號,至少也幸好知道,遠方總有知音如你我。

還有兩張八〇年代的遠方專輯我永難忘懷,一是史密斯樂團(The Smiths)的《Strangeways, Here We Come》。我在低迴的歌聲中,彷彿聽到他們過往憤怒的批判、不平的吶喊,在此淡出成失落、無奈與反思。當搖滾不再陽剛味十足地帶領衝撞,而能陰柔誠實地面對己身怯懦,或許便能撫慰星球角落逝而不去的傷痛。

另一則是新秩序樂團(New Order)的單曲專輯《Blue Monday》。相對於永遠都能標舉嬉皮神話的一九六〇年代,八〇年代的世界局勢卻讓發達資本主義帶著走進一股新保守秩序中。我永遠記得高中時瘋狂喜歡〈Bizarre Love Triangle〉的誇張程度——我會在深夜關燈一片漆黑的房裡裸舞,隨著悠揚電音與沉鬱聲線的詭妙混融,我穿梭在輕盈的忘卻,與沉重的記憶縫隙間。

成年後,我的聆聽觸角不斷延伸,除了搖滾與電音,也在爵士甚至古典樂中,發現了殊途同歸的星際旅伴。在此我無法一一羅列致意,從顧爾德(G. Gould)彈奏的巴哈、到神祕縹緲的印象派如德布西(Debussy)與薩堤(E. Satie);從孕生「酷派」的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到空靈瀟灑的坂本龍一,等等等。他們輪流從耳機那端飄浮進我的耳朵裡面,灌注一種自在獨處的韻律節奏。

細數這些聲音記憶與其說是懷舊,在串流吃到飽的年代我總不免回想起聆聽的初衷。尤其是因為台北四處擁擠。不只物理意義上的地狹人稠,更是心理上的喧鬧打擾,經常缺乏靜定呼吸的空間。除非,音樂像是一道牆也同時是一扇門,讓你閃躲也帶你逃走。於是在喘不過氣的日常人流中,可能存在一分一秒的心流,得以暫停而空無。

戴上耳機閉上眼,我看見台北成了廢墟、成了鄉野、成了宇宙。那是屬於自己任性的微型宇宙,死而復生的宇宙。

在現實中臥底,在電影中寄生

馬欣:

電影什麼時候對我這麼重要的?或許是從我習慣散場後獨自散步去思考劇情開始,或許是我發現看電影是個非常好的獨處方式,也或許是因電影拍的多是弱者的故事。

奇特的連結是,我對放電影的場域也有了情感的連結,最好它有夢的痕跡。如之前被拆掉的京華城影院,那裡本來就人少,好訂位。這兩年,我常在夜露深重的時候,獨自去了這個球狀體建築物。那裡在晚上還真有幾分廢墟的樣貌,即便它還是身為百貨公司的時候,大而無當的閒置、幾個臨時的兒童遊戲屋的搭建、樓上盡是除了店員外無人的奇幻感,在它還沒熱鬧前就殘妝了,身為一個本來為了熱鬧而設立的地方,它有幾分荒謬,甚至披上都市怪談的感覺。

我在夜半時分出沒其中,亦是一個荒謬的存在,因為它曾是台北少數過了凌晨仍有場次的戲院,有時講課完,就想往那裡鑽,或是在聚餐後,回到那個名義上不是廢墟的廢墟。它一直是廢墟的進行式,而那裡的湯姆熊遊戲場總是響著遊戲機的聲音,乒乓地夾帶著塑膠感的聲音,高亢的機械音、刻意的童音,迴盪在那球體裡,在深夜只有三五人的戲院裡。

我在這個工作人員常比觀眾多的地方度過了大半年觀影日子。常在稿子寫完後,臨時起意去了那裡,在那裡點一碗半涼的滷味吃(那裡人少,東西也容易半溫著,是總歸都是要丟的溫度),看著樓中樓大片的閒置物,彷彿自己置身在市區的盲腸裡。「盲腸」是沒人聞問的象徵,自己待著也心安,大致上是這種感受。

然後就習慣買個靠走道的位置,外套一蓋好,偌大的廳,三兩的人。等燈光一暗,如同進了什麼走道,滑溜地進入電影裡,有如滑進夢裡的儀式。

這也像是我在世新求學時,習慣去的僑興戲院。那裡是學生的聚集地,不同於京華城像個設計錯誤的機器人,它是古樸的戲院,有幾分亂與沒打理,但還留有前一晚夢的痕跡一樣,前後屆學生們都待過那裡作過電影夢。於是那戲院跟它隔壁的租書店,永遠都杵在夢裡似的。走進那裡,氣味就帶你走進時光隧道,跟著破舊的海報,或牆壁上還沒撕乾淨的痕跡,一起進入這個從細節就妥貼的夢裡面。

或許因為這樣,我連帶場域都算在電影裡,所以總有出夢入夢之感,或是散場後,夢仍像霧氣一樣,對我來講久久未散,這也是後來我寫電影文章的原因。我對現實世界是跳格子,卻在電影夢裡面是疊床架屋著,留個夢的尾巴在真實世界裡是很重要的,甚至是種安全感,如同我當年讀卡洛斯寫的《愛麗絲夢遊奇境》的領悟,現實總有破口可以讓夢闖入,如此看現實會有趣一點。

電影結束後,就習慣在生活裡讀人,如同臥底,反正書讀不完、人也讀不完,電影更是一沙一世界。會講故事的導演會留毛線頭,讓你走去各種柳暗花明,或帶你到一謎團,但那謎團煞是迷人,如大衛林區的作品。打破你的已知,顛覆你對各種符號的印象,於是你知道你之前有把握的可能是誤讀;你自信的可能源自於無知,這可有趣了。瞬息萬變的世界,上帝是個發牌手,從來不照人的計算。牌局總預告下一場,你以為重複的人生,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潛意識才是張鬼牌。

身為影癡,當然前方有庫柏力克導演在《鬼店》的走廊前方等我,《鬼店》的鬼是人過去的回憶,不斷纏繞,因是自己的黴斑,因此何時變成鏡中那個猙獰人卻不自知。庫柏力克用著影像語言,將過去與自己的關係的對立化,與回憶具體重量給呈現出來,所以「鬼店」之重尾大不掉,自己未來是要被過去吞噬;等待「鬼店」(回憶)的甦醒,還是接受它之所以為你,這是個哲學命題的恐怖片,所以更恐怖。他的《發條橘子》是現代化將靈魂灌以塑化劑的過程;他的《2001太空漫遊》是尼采的永劫回歸。

電影讓正常與瘋狂相生相長。自以為「正常」的常來自瘋狂本身,如此這般的沒有答案的永恆思索;我思故我在。

(後略)

最新文章

來源:聯合晚報-05 社會新聞(2002/07/12)

恐怖情人林金德縱火 3女童無辜葬身火海

2025-08-22
捷運信義線即將完工通車,但有民眾發現,「信義-安和」路口東北側拓寬後,不僅縮減部...

黃金地段卻淪廢墟 「這塊地」為何無法解決?

2025-08-22
2016.4.10聯合晚報7版「金門大捷…憶當年 那場受上帝眷顧戰役」。

真受幸運女神眷顧?多次奇蹟扭轉台海危機戰局

2025-08-22
金礦咖啡商標糾紛,圖為金礦咖啡台北市重慶門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1/04...

曾是南霸天的金礦咖啡 從百萬營收到吹熄燈號

2025-08-22
勁報創刊發表會。圖為社長周天瑞(左)、創辦人象山集團江道生(中)。圖/聯合報系資...

「勁報」創刊風光一時 不到三年虧損高達十六億走入歷史

2025-08-21
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在高雄開店,首日試賣,顧客大排長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

2010年吳寶春勇奪世界麵包比賽個人賽冠軍 贏得全球第一面「麵包大師」金牌

2025-08-20
中華航空公司空中小姐王文驊手拿世界飛行安全基金會頒贈的「英雄獎章」。圖/聯合報系...

火舌中護送旅客! 1980年華航空姐「王文驊」獲得國際英雄獎

2025-08-19
賽車教父「廖老大」廖志賢轉戰手搖飲料店,位於台中市西屯區「阿娘喂!廖老大」旗艦店...

昔日賽車手變手搖飲大亨!「廖老大」曾席捲全台 500 家加盟店

2025-08-15
台北市公車處推出兩線敬老公車,分別由榮總站到東園站及松山商職站到東園站。圖/聯合...

台北昔日推「敬老公車」 為長者量身打造卻兩度上路兩度停駛

2025-08-14
中華航空公司從花蓮飛回台北的二○六次班機,十二日墜落於士林銘傳商專後方山上,整座...

雷雨中客機墜毀山坡竹林 1970年華航206班機空難

2025-08-13
台北市立動物園內的大象馬蘭,擠死飼養工莊世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5/12...

台北動物園首起動物傷人致命案!大象馬蘭意外擠死飼養員

2025-08-13
廿八歲的林聲桂(右)與二十歲的新娘許來碧(左),在一萬一千呎的高空中,由高雄飛往...

一萬一千呎高空的愛 1967年的「空中婚禮」

2025-08-11
來源:聯合報-03 第三版(1986/08/23)

四大怪颱之一!1986年韋恩颱風首度從中部登陸 釀成嚴重災情

2025-08-11
來源:經濟日報-A5 焦點(2014/05/15)

曾經的「研發六騎士」轉投對手三星!台積電與前大將梁孟松的愛恨情仇

2025-08-08
羅父、本報發行人王效蘭、羅傑、羅母、王惕吾董事長、經濟日報發行人王必立。圖/聯合...

12歲大學畢業!旅美數學神童羅傑1982年轟動台灣

2025-08-08
佳暮四英雄賴孟傳、柯信雄、徐仁明、徐仁輝(由右至左)等人,昨天與議長周典論(中)...

八八風災16年了!回顧「佳暮四英雄」救全村135人感動全台

2025-08-08
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昨天午後單獨離開飯店前往台北會晤陳水扁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

新加坡建國60周年!當年「被迫」獨立意外造就經濟奇蹟

2025-08-07
高雄市壽山動物園的紅頸袋鼠全被野狗咬死,工作人員正進行檢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99年野狗夜襲壽山動物園 紅頸袋鼠遭咬死4隻全軍覆沒

2025-08-07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