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領袖「錢德拉・鮑斯」最後的旅程 神秘飛機事故台灣下起「鑽石雨」
錢德拉・鮑斯(Netaji Subhash Chandra Bose)與聖雄甘地、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尼赫魯並稱「印度三傑」。他是一位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激進派的代表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張聯合軸心國,包括納粹德國與日本,進行獨立運動。然而,這位充滿革命理想的領袖,卻在一場離奇的飛機失事中,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鮑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立了印度國民軍,並尋求日本的支持,但隨著日本宣佈投降後,鮑斯決意搭飛機前往蘇聯展開新一輪的合作計畫。8月18日的中午,鮑斯搭乘的飛機在台北飛行場(今松山機場)降落,這次停留僅是為了加油,並無意久留。然而飛機剛剛起飛,左舷引擎突然起火,發出巨大的爆炸聲,飛機失去控制,機身迅速傾斜並墜落地面,瞬間裂成兩半,燃起一團猛烈的火焰。
飛機的駕駛與副駕駛當場死亡,隨行的日軍將領四手井綱正與鮑斯的副手哈比布爾・拉曼也受到了重創。鮑斯本人雖然當時意識清醒,但衣物已經浸滿了汽油,並沒有察覺到火焰的威脅。當他與倖存者試圖逃出火場時,卻不幸被火焰吞噬,成為一個燃燒的「火球」。台北飛行場的地勤人員目睹這一幕,迅速施救,但鮑斯全身多處被三度灼傷,送醫後仍無法挽救。當晚11點宣布死亡。
事發後,關於他所攜帶的寶石財寶的傳言便開始流傳。據說,他搭乘的飛機上裝有兩大箱寶石,這些寶石是為了支援印度獨立運動的經費。然而,在墜機的瞬間,寶石隨著爆炸四散在台灣的土地上,宛如一場「鑽石雨」。雖然隨後日本軍方和機場人員將這些寶石收集起來,但關於部分財寶下落不明的傳說卻不斷流傳,尤其是在日本戰敗、台灣政權移交的背景下,這批財寶的去向成為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鮑斯的遺體在台北市營火葬場火化,並於西本願寺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法會。其遺骨後來運至日本東京,安葬在蓮光寺。然而,這位印度獨立運動的先驅之死,並未消弭人們對他的懷念。事發後的28年,印度政府還曾派一個由法官和國會議員組成的七人調查團,到台灣來調查鮑斯失蹤之謎,最終仍是未果,甚至還流傳著他並未死去的傳聞,有人堅信他在墜機事件中倖存,繼續在某處為印度的獨立事業而奮鬥。
印度國會議員來台 調查鮑斯失蹤經過沙瑪表示是否死亡成謎 可能被囚西伯利亞某地
1973-07-09/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本報訊】來台調查印度獨立運動領袖鮑斯失蹤情形的印度國會議員、社會黨領袖沙瑪.嘉達,昨晚告訴記者說,儘管有若干資料指出鮑斯已於二十八年前在台北機場因飛機失事死亡,但是六億印度人民仍然不能相信事情是如此單純。
沙瑪.嘉達與他的秘書嘉普達和亞盟印度分會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拉瑪,是於七日晚上飛抵台北,今天將由中印緬錫文經協曾理事長陶鎔陪同,與台北市的記者見面,報告他們對於「鮑斯失蹤」的看法。
這位印度國會議員表示:鮑斯墜機死亡之說,雖然早在二十八年前──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二日,經由日本同盟社發布消息,宣稱已於同年八月十八日晚上死於台北,但是據他們向日本方面調查,沒有一個人曾經看到過鮑斯死後的屍體。
沙瑪嘉達說:鮑斯失蹤調查團過去四年來所得的資料,指出鮑斯在日本投降之前,計劃經日本轉往蘇俄,繼續致力排除英國統制使印度獨立。因此,鮑斯有被俄國政府因禁在西伯利亞某地的可能。
沙瑪嘉達說,鮑斯同機墜落生還的印度國民軍副司令雷瑪的供述,也有許多地方令人懷疑。
他說,雷瑪在這件事的書面報告中說,他看到鮑斯在墜機後身上起火,曾替他撲滅身上的火焰,因而雙手灼傷;但據醫生檢查,雷瑪被灼傷的是手背,不是手掌,與撲滅火焰的動作不能吻合,且發現雷瑪是被烈性藥水灼傷,並非火傷。
沙瑪嘉達說,日本在同一時間,曾經宣布緬甸一位革命領袖布瑪死亡的消息,後來證明布瑪仍然活在世上。兼以鮑斯在印度獨立運動中是一位重要的領導人物,他懷疑鮑斯的死亡是一個煙幕。
沙瑪嘉達說:日本宣布鮑斯死亡之後,英國的一個調查團也曾赴日深入調查,結論認為:那是一項「專家設計的騙局」。
這位印度社會黨領袖告訴記者,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首次奉命來台調查鮑斯失事現場的印度新聞局長阿依爾,在日本人安排的行程中,首先在台中機場降落,次日又被載往東京,不但沒見到鮑斯的遺體,而且沒有看到現場。同時日本政府後期公布的圖片資料,沒有一張可證明是鮑斯的遺體。
沙瑪嘉達說,他們另一項可靠資料來源指出,松山機場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八日確有一架飛機失事,但卻另有一架飛機凌空而去。
這位調查團的負責人說,他們獲悉,鮑斯由台北並未飛往東京,而且飛至瀋陽與俄人接觸。他希望當年在瀋陽接收的我國將領,能協助他們證實此事。
沙瑪嘉達說,由兩位律師與政府官員組成的調查團另一個小組,將於十一日抵台,他希望先說明他們瞭解的經過,並希望一九四五年八月在台灣的我國人士,能提供進一步的資料。
最新文章
-
千禧年情侶「唇戰」馬拉松! 3對情侶接吻25小時奪冠還分24萬
2025-07-30 -
2016年美女獸醫簡稚澄「安樂死」自己 喚醒大眾不願面對的社會現實
2025-07-28 -
「裸體加屍體」當賣點?蘋果日報當年5元上市改變台灣報業生態
2025-07-28 -
霧峰林家後代曾是享譽國際的賽車手! 「林帛亨」闖出國際車壇拚出亞洲冠軍
2025-07-27 -
連續36天贏球!統一獅2006年創造中職史上最長17連勝紀錄
2025-07-25 -
2002年政府推出「兩兆雙星產業」政策 卻成「兩兆傷心慘業」
2025-07-24 -
秦祥林、張復建都從這畢業!復興劇校半世紀來培育無數戲曲人才
2025-07-24 -
90年代暑假流行送小孩去打坐?兒童禪修營曾掀熱潮卻因中台禪寺事件退燒
2025-07-23 -
華岡藝校差點走入歷史?90年代曾陷違建風波與廢校危機
2025-07-23 -
文青族最愛、來自世新!免費報紙《破報》1995年創刊現已走入歷史
2025-07-22 -
台灣動物園沒有北極熊!曾經有三隻卻都因這原因死亡…
2025-07-22 -
2.8萬人塞爆新竹體育場!2012年SMTOWN演唱會首度來台引起轟動
2025-07-21 -
職棒推手未能親見榮景 「成棒之父」嚴孝章65歲猝逝
2025-07-21 -
50年前奇萊山重大山難!清大5生喪命 校方建「成功堡」追思
2025-07-18 -
「木蘭女足」一姐周台英昔日榮光 今涉師大抽血案爭議
2025-07-18 -
1999市民熱線滿20年!台北首創、各縣市跟進 號碼竟然都是同一支
2025-07-18 -
中職明星賽的輸球傳統?「興農魔咒」創下連10年不勝紀錄
2025-07-17 -
80年代台灣擬開放美國火雞肉進口 3000名農民不滿蛋洗蕭萬長
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