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健康路上的文化城:曾經紅極一時的觀光理髮廳
台北市健康路上曾經有座紅極一時的觀光理髮廳—文化城,文化城為古典式建築,內部裝潢相當豪華。當時因為有涉嫌變相經營按摩行業,與一、二樓建物違規使用,建管處曾多次派員拆除建物違規使用並予重罰,警方也嚴格加強臨檢,但仍未使文化城關門,文化城的生意反而更好,曾一度吸引近200位理髮師進駐。
該店的營業方式非常特殊,擁有一百多名員工,每月支付薪水超過二百萬元,每天消耗超過五十條香煙,還有其他雜支、水電費和房租等開銷。為了維持開銷,每天必須至少獲得約三十萬元的收入。
「文化城」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出租的方式提供髮椅給服務小姐使用。髮椅的租金根據理髮廳的營業狀況而定,而在「文化城」,每張髮椅的租金是每天二千元。根據近二百名小姐的計算,老板每天至少有四十萬元的收入,再加上飲料、餐點等其他收入,使總收入更為可觀。
此外,「文化城」還提供洗腳和修指甲等服務,吸引了到店的客人在按摩休息之餘,享受這些服務。這些服務也為老板每天帶來約三至五萬元的收入。1988年10月,文化城發生大火,造成近千萬的損失,這棟一度號稱全國最豪華的理髮廳也黯然走入歷史。
「理髮文化」
1984-05-12/聯合報/05版/
【本報訊】一家理髮店以「文化城」命名,店內有六百名佳麗,而且設備豪華,引起了各方的批評指責。其實,理髮確確實實也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漢代女人好換高髻,漢書「長安引」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至於男人理髮,從「洗眼」、「挖耳」到「搥背」、「鬆筋」,老師傅的功夫,被顧客視為一大享受。嘆只嘆,現在的理髮店,進進出出的顧客,多成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店裏的鶯鶯燕燕,在「殺雞」之外可以侍枕陪浴,如果再將之列入「文化」的話,那也只能算是「下流文化」了。
理髮一向被稱為「頂上工夫」,現在的理髮「文化城」裏面卻這「腳下功夫」也包括在內。所以甫經開業,六百個理髮小姐已有應接不暇之勢。和那些字展、畫展以及各種文化展覽場所的門庭冷落,成了強烈的對比。看來社會上愛好「文化」的人實在不少,只是「靜態」的比不上「一動態」的具有號召力而已。世風奢靡,已非一二人振臂呼號所能為力,大街小巷既然三步五步,都有這種特質的小型「理髮文化」,又何妨一個「阿房宮」出現。行文至此,想起石達開一幅理髮店對聯,略易兩字,正好相贈:「磨厲以須,問天下『男人』有幾?及時而試,看老『娘』手段如何?」
投資七千萬.髮姐兩百人
文化城轉虧為盈
違建拆除後.裝潢將減色 豪客若卻步.股東蝕老本
1984-05-24/聯合報/07版/
【本報記者王保憲特稿】台北市「文化城」理髮廳於本月初開張營業時,由於受到台北市議會部分議員的攻擊,一夜之間聲名大噪,同時籌備之初股東們為了表現理髮廳的特色,投下巨額的資本,不但外表裝設豪華,內部的裝潢及設備也極為奢侈,並以古典式的巨型建築物在台北市健康路出現,受到社會各界不斷的指責。 業者們投下將近七千萬元資本,在他們認為只要服務周到,小姐多,一定能在短期內將本錢撈回來,他們的如意算盤真的靈光嗎?
「文化城」的營業方式非常特殊,店裡僱請的員工就有一百多人,每月支付薪水超過二百萬元,每天香煙就要五十條以上,再加上一些雜支,水電費及房租,每天一開門就必須有卅萬元左右的收入才能維持開銷,但以它目前情況來看,似乎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首先,它的椅子是以出租的方式租給服務小姐,如果服務小姐的人數越多,老板的收人就越高,五月初文化城剛開張時,由於不斷受到各界的指責,理髮小姐害怕一旦被警方取締關門沒有工作紛紛離去,使原有將近一百五、六十名服務小姐一下子減少了將近一百人,但由於剛開始時客人眾多,在五、六十名小姐力撐下尚不致於賠的太慘,眾老板們為了「粥少僧多」,整天愁眉苦臉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過了五、六天,理髮小姐們發現風聲漸漸平息,又回來了一百多人,「文化城」就在這將近二百名小姐撐場面下,目前營業狀況已轉虧為盈。
據理髮小姐們透露,租髮椅的代價須視理髮廳的營業狀況而定,有些小型理髮廳每天只要付五百元租金,情況較好的也只要一千元,但「文化城」的髮椅每天每張租金是二千元,如果以二百名小姐計算,老板一天至少有四十萬元的收入,再加上其它飲料、餐點,收入更為可觀。
除了髮椅出租及餐飲收入外,洗腳、修指甲的情形也不錯,一般到「文化城」去享受的客人,在按摩休息之餘都會趁機洗個腳或修指甲,老板一天大約也有三至五萬元的收入。雖然「文化城」股東們如意算盤撥對了,但他們沒有想到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及警方的壓力太緊,相信在今天第二度面臨拆除的厄運後,原來金碧輝煌的外表必然會留下斑駁的痕跡,如果原來準備去享受它豪華裝潢的客人因而卻步,「文化城」的損失可能就不止七千萬元了。
追憶時光裡的懷舊故事,立刻加LINE好友,讓報時光陪你重拾美好回憶!加入line好友→ https://lin.ee/S0acq2A
最新文章
-
遺失的花蓮地標! 2018年一震「統帥大飯店」走入歷史
2023-06-02 -
充滿教育意義的台北兒童交通博物館 經典回顧!
2023-06-01 -
當年最矚目的客運創新:阿羅哈客運推出的臥鋪服務
2023-06-01 -
千禧年東南亞最大水樂園 你叫它「麗寶」還是「月眉」?
2023-06-01 -
台中市最早的戲院─豐中戲院 見證電影事業的興衰
2023-05-31 -
失落的台北鐵道 探訪消失在都市發展中的三張犁支線
2023-05-31 -
東南亞戲院 退伍軍人集資成立的電影院
2023-05-31 -
附帶瀑布最吸睛 1979年開幕的台中谷關龍谷遊樂區如今已停業
2023-05-31 -
麥當勞逢甲店的經典時光:馬路上的人潮和最後的倒數
2023-05-30 -
淡水渡輪懷舊回憶:台灣風情的必訪之地
2023-05-30 -
蔣經國與夫人約會之地─探訪台北中正區明星咖啡館
2023-05-30 -
臺南人的共同回憶:東帝士百貨的興盛與消逝
2023-05-29 -
北淡線結束營運:淡水最後一班列車
2023-05-29 -
「回顧八仙樂園的巔峰與挫折 ─ 一場彩色派對引發的悲劇」
2023-05-29 -
台北市健康路上的文化城:曾經紅極一時的觀光理髮廳
2023-05-29 -
臺灣首次大型反迫遷運動:康樂市場的拆除與後續變化
2023-05-29 -
黑道兄弟的最後避難所!回顧台北市慶生醫院的黑道急救傳說
2023-05-29 -
古早味回憶:探訪台灣人兒時的「土檨仔」(芒果)記憶
2023-05-25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