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代外地人對台北的第一印象|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
六○年代台北的天際線沒有現在進步大都會都一樣的擁擠,當1961年中華商場落成時,若站在它的屋頂就可以看到陽明山美麗翠綠的山巒起伏,有時還會看見有如薄紗壟罩的絕妙美景。雄踞台北盆地陽明山,也俯瞰這個城市各個年代不同的建設與發展,譬如:屬於時代記憶的中華商場。
大陸淪陷的民國卅八年初,許多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從一開始的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到了民國五十年,整建落成的中華商場有八幢大樓以八德命名,從北到南依序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不僅化大違建區為合法住居,並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
不過,原先計劃的中華商場,是只做生意並不住人。就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上了門就回家。住商分離的願景,抵不過現實的環境,設計了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開門營業的不到七百個商店,特別是末段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最後其他閒置空間只能轉做住宅。
擁有上千名的住戶商家,滿足人們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的大小需求,是六○年代最時髦繁華的中心商業區。緊鄰商場旁著鐵道,在從中南部搭乘火車到台北的乘客眼裡,中華商場耀眼奪目的霓虹燈成了他們對台北的第一印象。
玻璃墊上中華商場難題(上)
1963-06-03/聯合報/08版/聯合副刊
【何凡】民國卅八年初,許多從大陸流亡來台的人,在台北市北門到小南門鐵路兩旁的空地上,開始擺地攤為生。漸漸的由攤而棚而屋,成了一條一公里長,一千六百六十一戶的「違建帶」。這條帶子橫貫台北市,在西門一帶的正面,若干家飲食店裝潢得燈火輝煌,晚上看看還不錯,像是一個閃亮的帶釦。但是帶子的兩端就不行了,尤其是靠近小南門一帶的貧民窟,其污穢與雜亂實在出人意表。坐火車來台北的人,先經過這個地區,其印象之惡劣可想而知。
五十年四月一日,整建的中華商場落成,化大違建區為合法。而且把竹棚木壁改為鐵筋洋灰,居民不再到鐵道上便溺了,改用抽水廁所。一時群稱這是化腐朽為神奇,為解決違建難題開了一條新路。直到今天,如果晚上站在新生戲院門前看看,像一條火龍,的確很壯觀。
但是中華商場開幕到現在兩年多,發現經營情形並不全合理想。甚至有非想法馬上改良不可的情勢。這也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任何一個新工作,總有考慮欠周之處。市民都希望中華商場改得合乎理想,以鼓勵其他違建區也依式改建。原計劃的中華商場,是祇做生意,並不住人。像外國的小商店一樣,每天老板鎖了門回家。即使是住人,也是單身看店的,而不住家眷。但是原有的店舖多是小本經營的家庭商業,白天是店,晚上是家。還有,二三樓根本無生意可做,住家反是惟一的辦法。據報上統計,八幢大樓的一千六百四十四間店面,實際現在才開了六百八十三個商店。雖然有若干家佔了不止一間店面,但是總有一半閒下來,都做了住宅。
商店變成公寓,問題就多了。可能有人做生意不興隆,但是生孩子卻不含糊。現在遊中華商場,可以看到成群打夥的毛孩子在各層樓間鑽來鑽去,根本不像「買賣地兒」。孩子們大哭小叫,大人也要跟在裡面抓屎抓尿,排難解紛。在這種環境中,無論買或賣,都意亂心煩,搞不出名堂。
連帶著,女眷們埋鍋造飯,把新牆都薰黑了。而垃圾也因之增多,那間堵著樓梯口的垃圾室真是「人皆掩鼻而過之」。本來垃圾室設計的就不是地方,現在產量一多,就更增其臭了。同時有家眷就有洗的衣服,於是越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挑出來的「萬國旗」越熱鬧。
玻璃墊上中華商場難題(下)
1963-06-04/聯合報/08版/聯合副刊
【何凡】中華商場的「和」「平」兩樓,是全商場較冷僻的地區。因之住宅更多於店面,甚至臨街的第一層也有住戶。這樣,家庭與馬路合一,實在不妥當。連帶著後背的走廊就成了飯廳。菜販推車到走廊上販賣,又成了菜市。總之,買賣做不成,取而代之的是「大雜院」。一座嶄新的樓房,經過兩年工夫,現在從火車上看看後背,煙薰火燎,衣衫招展,已經不成樣子。
本來當初希望每家商店的主人都另有住宅,設想未免略高。真有那樣財力的店家,也不至於到中華路去開違建小店。事實上,這地方為地勢所限,也開不了大商店。我們看報上的統計,在整個中華商場的六百八十三家商店中,佔第一位的是成衣,共六十六家。以下是:(二)飲食店,六十家(三)西服店,五十八家(四)電器業,五十四家(五)皮鞋,四十四家。都是小本經營,以一兩間門臉的為多。像這類店家,自然以自己的房子自己做生意為最合理想。如果買或租房子做生意,就難賺出房錢了。
據報上說,中華商場以信樓新生戲院對面的局子為最貴,每間有的貴到五十萬元,租金四千元,押金三萬元,真成了寸金地。最便宜的愛樓三樓有一家住宅,月租二百元,且不要押租。說老實話,像這種市中心的交通方便地段,房子又新又牢,花幾百塊錢住真不貴。所差的是,大雜院的日子嘈雜紊亂,有點兒不堪領教。
現在一般人的看法是,中華商場住家既不相宜,最好是把商業繁榮起來,仍保持商場的面目。改善的方法包括利用樓頂建娛樂場,但是頂樓是否能容納多人不影響安全?颱風季節來了,露天花園是否相宜?這都是問題。也有人主張修天橋和電梯,以方便遊人。不過這筆錢由誰出恐怕很難決定。更有人認為商店應當分類集中,才好營業。但是這對於一個公營的商場已有困離,何況屬於一千多個房東的中華商場?其實中華商場的二三樓卻無妨提倡出租做寫字間用。寫字間不做門市生意,不怕顧客不上門。而比住家眷又乾淨得多。以此地交通之便利,又是寫字間所必備的條件。以前北市府曾擬租一二十間設自助餐廳,餐廳可以吸收大量食客,對於附近商店是有益的。但是,因為房東意見紛紛,又租不成。中華商場之難弄可想而知。現在商場的房東已經到了該「自覺」的時候,如果再堅持個人利益,恐怕整個商場的繁榮就無法達成了。
最新文章
-
臺南人的共同回憶:東帝士百貨的興盛與消逝
2023-05-29 -
北淡線結束營運:淡水最後一班列車
2023-05-29 -
「回顧八仙樂園的巔峰與挫折 ─ 一場彩色派對引發的悲劇」
2023-05-29 -
台北市健康路上的文化城:曾經紅極一時的觀光理髮廳
2023-05-29 -
臺灣首次大型反迫遷運動:康樂市場的拆除與後續變化
2023-05-29 -
黑道兄弟的最後避難所!回顧台北市慶生醫院的黑道急救傳說
2023-05-29 -
古早味回憶:探訪台灣人兒時的「土檨仔」(芒果)記憶
2023-05-25 -
改善台北東區交通|從圓環高架橋到雙層高架道路的正氣橋
2023-05-24 -
成失落祕境!往昔「天下第一泉」南投廬山溫泉
2023-05-24 -
吃粽子吃到臉不見 回憶裡的端午節看龍舟
2023-05-24 -
高雄鳳山八景之一 端午節裡的清涼娛樂:全國電視直播的蓮池潭龍舟大賽
2023-05-24 -
揭開乞龜王的神秘面紗:元宵節的傳統習俗
2023-05-23 -
50億元打造的海底世界 屏東千禧年最熱門地標|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23-05-23 -
從西班牙人到日本人 三貂角 歷史的傷口
2023-05-23 -
淡水:懷舊回憶的北台灣必訪景點
2023-05-22 -
走進懷舊時光:九份山城的回憶之旅
2023-05-22 -
西門電影街的經典回憶:過年就是要看電影
2023-05-22 -
萬國戲院的經典回憶:看西門町電影街的變遷
2023-05-22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