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運輸煤礦的萬新鐵路軌跡 走讀老城南的光陰
在公車不發達的年代,火車是人們生活、行旅的依靠,在台北就有一條鐵路支線,載滿老城南人的回憶。它行經萬華、古亭,貫穿公館、景美,一直綿延至新店,沿途有著數不盡的迷人風光,它就是民國56年拆除的萬新鐵路。
鐵路支線也是戀愛線
萬新鐵路也是台鐵新店支線,過去的路線與今日的捷運新店線幾乎重疊。其中,最早的一段鐵軌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21年),是日本人為了運輸煤礦、茶葉而私設的產業要道,後而逐步延長路線,開放民眾通勤、旅遊,算是紅極一時的觀光鐵路。
因為風景宜人、交通方便,人們除了搭乘萬新鐵路通勤、上下學,沿途還有許多美好的風光,有些甚至是戀愛約會的聖地,情侶們總會搭著火車,品味戀愛的青澀,到西門町聽一場歌舞秀、牽著手到螢橋觀賞螢火,或到景色秀麗的碧潭散步談心,促成許多男女的姻緣,也讓這條台鐵新店線,又有個可愛的名字,叫做「戀愛線」。
紀州庵裡滿屋子回憶
回溯時光到日治時期,隨著在臺日人的增加,日本的育樂活動慢慢傳入臺灣,位萬新鐵路旁的紀州庵曾經是著名的豪華料理亭,人一下火車就能享受新店溪景致、品嘗香魚料理的好滋味。但,經過二戰的洗禮後,紀州庵成為公務人員眷舍,不斷增加住戶、不停擴建。多年後,即便經過祝融之災,屋瓦年久失修、老樹盤根錯節,仍是許多人躲避風雨的家園,滿屋子都是難忘的回憶。
作家王文興小時候就曾住過紀州庵,也以紀州庵作為自己小說《家變》故事背景,可見當時周遭環境的景致,以及新店溪畔的美景,還有萬新鐵路串連生活起居的點點滴滴,都無聲地孕育文人雅士的美感。
萬新鐵路與紀州庵同為老城南人的集體記憶,陪伴城南當地的人們走過漫漫歲月,共同經歷多舛動盪的臺灣歷史。它們是城南人的歸途,是向外探索的通道,同樣也是心靈的慰藉。
如今,若沿著汀州路邁開腳步,就如坐上萬新鐵路的小火車,純樸美麗的城南風光瞬即映入眼簾,仍可以發現鐵道曾經存在的痕跡,那也是老城南人緬懷過去的回憶軌跡。
景美心鄉土情輕唱思想起老照片回顧述說來時路祖師廟文物發思古幽情社區同樂會歡度星期天
1996-01-08/聯合報/20版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台北文學森林 同安街底萌芽
文化局規畫 內有市民文學館和老樹公園 不少作家及出版社先後落腳附近 預計 94年底前完成
2003-10-02/聯合報/B1版/北市焦點
【記者陳英姿╱台北報導】
繼故事館、電影館之後,台北市將有一座文學館。文化局計畫將同安街與水源快速道路交叉口的公有地闢為「台北文學森林」,內有市民文學館和老樹公園,可供演講、休憩,以打造「社區的文學、文學的社區」。如果土地取得順利,預計九十四年底前完成。
文化局副局長李斌昨天在市長馬英九主持的中正區區政說明會上,提出「台北文學森林」的整體規畫構想簡報。李斌表示,文化局將於年底前完成區內日式建築文化資產的鑑定與公告,並協調停車場的興建,以及老樹保護方案的設計。
目前區內日式建築為內政部退休員工宿舍(加上占用戶共卅幾人),土地則為國有財產局所有,將請發展局循「個案變更」方式協助辦理土地使用分區變更,畫設保存區,才能無償撥用。這些都會影響到本案的進度。全案總經費五千萬元。
「台北文學森林」所在的同安街、水源快速道路附近,在日據時代稱為川端町,基地內的日式建築,在日據時代是家叫「紀州庵」的藝妓館,由於位於新店溪畔,名流穿梭不斷。目前紀州庵部分建築已經焚毀,其餘現在是內政部的退休員工宿舍。
附近也是台灣現代文學重要的蘊育之所,作家王文興以前居住的公家宿舍,即位於焚毀的紀州庵內,也是小說「家變」場景所在;詩人余光中曾住在附近的廈門街,夏濟安、林海音、劉守宜等作家也曾住在附近。
當地還有爾雅、洪範、遠流等出版社,同時也是藍星詩社、現代文學雜誌等刊物的發源地。整個地區充滿歷史與文學創作的回憶和氛圍。目前基地內有幾十棟日據時期留下的老樹,河堤里社區居民對於這個地區的保存、利用相當期待。
李斌指出,中正區是台北市文化資源最豐厚的地方。
最新文章
-
昔日觀星勝地!圓山天文台曾擠滿賞月與追哈雷彗星人潮
2025-02-07 -
1990年代「台北最美餐廳」馥園 政商名流愛光顧卻曾爆違建爭議
2025-02-03 -
【報時光經典照片】台北國際書展:出版界的年度盛事
2025-02-03 -
90年代台北夜貓宵夜聚集地:復興南路「清粥小菜一條街」
2025-02-01 -
回顧60年前龍山寺 台北的古老廟宇與繁華商圈
2025-01-28 -
世貿二館曾被稱為「信義計畫區的最後一塊拼圖」 吸引多家財團投標地上權案 現在是這棟大樓
2025-01-28 -
【報時光經典照片】50多年前春節這樣過
2025-01-24 -
昔日巨大坑道戲院!一斧一鑿開山打造的「擎天廳」成金門地下代表作
2025-01-24 -
屋齡老舊但房價不降? 「民生社區」50年前曾是引領潮流的模範社區
2025-01-21 -
愛國東路「婚紗街」全盛期50家業者 中正紀念堂成關鍵推手!
2025-01-17 -
露營、烤肉!曾是北部熱門踏青去處:「大春山莊」
2025-01-16 -
見證與中東外交歷史!60年代落成的「台北清真寺」帶來獨特城市風景
2025-01-15 -
南臺灣最大年貨大街:高雄「三鳳中街」滿滿年味
2025-01-13 -
合歡山曾經有座滑雪場!1960年代獨有的冬季回憶
2025-01-10 -
亞東捷運站前身是樂園!板橋人童年回憶小而美的「元智樂園」
2025-01-08 -
比特斯拉還拉風!行走在馬路的無耳朵汽車
2024-12-31 -
國民黨中央黨部舊樓拆除曾掀古蹟爭議 搶救未果如今為張榮發基金會大樓
2024-12-26 -
曾是亞洲最大的「東光百貨」! 開業十年的興盛與沒落
2024-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