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7分上大學」奇異現象嗎? 「稻德國真遠」五大傳奇學校的終章
在台灣高等教育快速擴張的年代,曾經出現一段「7分上大學」的奇幻傳奇。一群被戲稱為「稻德國真遠」(到德國真遠)的學校,以極低的錄取分數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隨著最後一所傳奇學校停辦,這段歷史正式畫下句點。
「稻德國真遠」包括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興國管理學院、立德管理學院、真理大學(台南校區)以及致遠管理學院。這五所學校多數在2000年代初期創立,受惠於當時政府積極推動大學升格政策。然而,快速擴張的背後卻埋下隱憂。隨著少子化衝擊及教育市場飽和,這些學校逐漸面臨招生困難,註冊率不斷下滑。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於2021年正式停辦,董事會依私校法轉型為長照財團法人,改做長照事業,經歷三年多漫長的法律程序後,校方先後獲得教育部與嘉義縣政府同意,順利轉型為「稻江長照財團法人」。
立德大學則以「7分上大學」的傳奇成為台灣高教史上的焦點。2008年,該校資源環境系僅以7.69分的錄取門檻招生,引發廣泛關注。2011年,立德大學改名為康寧大學,並於2015年與康寧護專合併。然而,即使經歷改名與合併,招生困境依然無解,最終於2020年宣布台南校區停招,正式走入歷史。
興國管理學院可說是「稻德國真遠」中少數成功轉型的例子。2015年,中信金控接手經營,學校更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成功轉型為以金融專業為核心的學府,至今仍持續運作。
真理大學的台南市麻豆校區於2019年停止招生,結束當地校區的運作。然而,真理大學位於新北市淡水的校本部仍持續營運,成為「稻德國真遠」中尚存的部分命脈。
致遠管理學院於2010年升格為「台灣首府大學」,但未能擺脫少子化的衝擊,註冊率長年低迷。最終於2022年宣布停辦,成為「稻德國真遠」中最後一所走入歷史的學校。
「稻德國真遠」這個名號不僅成為台灣教育界的迷因,也引發社會對高等教育品質的廣泛討論。一方面,低門檻錄取為部分學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另一方面,過度氾濫的大學數量也稀釋了學位的價值,引發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批評。
《聯合筆記》沒了願景的台灣高教
2017-07-11/聯合報/A14版/民意論壇
【許俊偉】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高教十字路」專題,調查發現逾七成大學校長憂心,若高教政策無法鬆綁,台灣高教將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
這些年來,政府高教政策給太少、管太多,確實成了高教發展瓶頸。但不論是教育部還是各大學,早已喪失對未來高教願景的想像,恐才是更嚴重的問題。
台灣高教發展近一世紀,原本穩定菁英的高等教育,在一九九〇年代開始變革,內有一連串教育體制改革和少子化浪潮襲來,外有日趨白熱化的全球化競爭。
卅年前,台灣高中生不到兩成可進入大學就讀,一九九〇年代教改喊出「廣設大學」,願景是要讓台灣能有半數以上學生可進大學,進而有助產業和國家轉型,擺脫低階廉價代工廠的形象。
「廣設大學」政策到了第一線,政府無力新設大學,於是鼓勵五專變大學、技術學院變大學,人人都成了大學生,畢業後卻仍是領有大學畢業證書的作業員。從結果論回顧,當時教改顯然失敗了。
隨後面對全球化時代,如何培養頂尖大學成為高教政策主流。台灣喊出「拔尖」,推動五年五百億元的「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但資源分配不均成了亂象之一,有的大學錢多到可蓋大樓、翻修老建物、鋪草坪,有的大學卻連專任教師都聘不起。
五年五百億元確實推升大學排名,但就在頂大計畫退場之際,高教面臨少子化危機,中後段大學的註冊率讓人怵目驚心,包括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和永達技術學院已先後退場。大學校長出身的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甚至曾預言,未來恐有五十所退場。
如今大學高喊要自由化、反對公共化,但大學數量太多、素質良莠不齊,政府一旦全然放手,迎來的恐是無上限的學費和無下限的教學研究品質,每年拿走納稅錢補貼的大專校院,真能完全不顧公共性?
實況是許多學生背負著學貸壓力,出社會後面臨低薪環境;而學校聘用大批低薪無勞動保障的兼任教師維繫教學能量。若大專院校完全無視公共性,一味想節省成本追求最大利益,恐怕會成了利用弱勢師生成就高教光環。
過去幾次高教改革,不論是廣設大學或頂大拔尖,儘管結局不算成功,但推動之初至少擘劃出未來藍圖,或多或少帶領台灣向前一小步。
但現今高教政策,不論是馬政府後期的「新世代高教藍圖與發展方案」,或蔡政府上任後推動中的「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若只剩下想著如何讓大學活下去,政府和大學不再對高教方向和出路存有願景和想像,才是最大高教危機。
最新文章
-
還記得「7分上大學」奇異現象嗎? 「稻德國真遠」五大傳奇學校的終章
2025-02-25 -
棒球父子檔吳復連與吳念庭 曾同選背號67 職棒生涯互相扶持
2025-02-25 -
亞錦賽籃球首度擊敗中國!2013年中華隊克服17分差逆轉勝
2025-02-25 -
政壇喝酒哲學!林洋港招牌「表面張力」曾與柯林頓拼酒
2025-02-24 -
美國華府高官戀上台灣女情報員?2004年「凱德磊案」掀洩密風波
2025-02-24 -
有噱頭沒賺頭?! 1977年政府輔導成立「青年商店」
2025-02-21 -
台灣最接近NBA的本土球員 陳信安2002年勇闖NBA熱身賽
2025-02-21 -
改名才能突顯「台灣價值」? 2007年扁政府推動國營事業正名
2025-02-20 -
女生宿舍是強暴者的天堂?90年代台大、師大連爆性侵案 學生聯合反狼師
2025-02-19 -
北宜公路驚見斷掌裸屍! 蛇蠍女狠殺乾爹 殘忍兇案震驚全台
2025-02-19 -
蔣經國八度造訪!大溪「黃日香」豆干成家喻戶曉名產
2025-02-18 -
從「酒店殺手」轉到逃亡中國 十大槍擊要犯陳勇志死刑改判無期
2025-02-18 -
熱心助人反釀禍...2000年景文高中學生抱玻璃娃娃不慎摔死
2025-02-17 -
台灣文學推手!一代才女文壇耆宿林海音
2025-02-16 -
損害至今仍無法復原 「林園事件」1988年居民發起反公害運動
2025-02-15 -
「清泉崗機場」曾是美軍大型空軍基地!從戰爭前線轉為台中國際門戶
2025-02-15 -
2005年金沙百貨大火 直升機空降救援仍釀4死3傷
2025-02-14 -
momo曾有實體店面!進軍藥妝市場卻難敵競爭6年收攤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