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人 「李遠哲」致力研究不遺餘力

2024-08-13 15:37 報時光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李遠哲博士,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是台灣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他年幼時受到居禮夫人傳記的啟發,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1955年,李遠哲進入台灣大學主修化學,後來又在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繼續深造,這所學校當時是台灣唯一的原子能研究與教學機構,他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65年順利畢業。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李遠哲轉赴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加入赫許巴赫教授的團隊,致力於交叉分子束實驗技術的研發。早在1960年代初期,交叉分子束技術已被運用於研究鹼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動態,但無法觀測到鹼金屬以外的離子運動。李遠哲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在十個月內設計並建造出名為「希望」(Hope)的全新儀器,成功偵測任何化學反應中的分子運動模式。

這一革命性的發明使李遠哲成為化學界的重要人物。他在多所大學任職,持續改進交叉分子束儀器,並發表了許多關於分子結構、能量分佈與化學動力學的重要研究。他提攜了大量博士生,為化學界做出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和赫許巴赫因為「希望」為化學研究帶來的突破貢獻,與同樣研究化學動態學的約翰.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項貢獻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終於獲得廣泛認可,並使李遠哲成為至今唯一的台籍諾貝爾獎得主。

1994年,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回歸激勵了許多海外台籍科學家返鄉,促進了台灣學術界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成熟。從青年科學家到年長的社會改革推動者,李遠哲數十年間的努力深刻影響了台灣與世界,他靠著紮實的實力和堅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諾貝爾嶄新得主‧李遠哲虛懷若谷 歸功台灣基礎教育‧裨益學術研究生涯

得獎不會改變生活方式‧可為子女樹立良好楷模

1986-10-17/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本報舊金山記者張亦男十五日電】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十五日說,台灣的教育對他的學術研究生涯極有助益,尤其是基礎教育系統。

第四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形容自己的得獎感覺是「興奮、驚訝和意外」。李遠哲十五日下午結束新墨西哥州的會議返回舊金山,下午四點半,在舊金山國際機場出席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勞倫斯實驗中心為他舉行的得獎後第一個記者會,共有百餘位中外記者出席。

李遠哲回答記者說:「科技研究是國際性的,我的得獎或許可以使台灣的年輕人更努力從事研究工作。」

現年四十九歲的李遠哲打趣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獲悉正式的得獎通知。」

李遠哲十五日上午在新墨西哥州旅館的電梯中,有人和他握手道賀,並表示「昨晚能和你同聚一堂真是榮幸。」李遠哲以為對方指他昨晚發表的演講很精彩,走出電梯,又有人向他恭喜,他才覺得該問問是什麼事,一問之下,才知是莫大的喜訊。

李遠哲謙虛地表示,過去廿年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基本力學的領域中貢獻良多,就是在柏克萊加大化學系中,也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他的獲獎,實在很意外。李遠哲認為,得諾貝爾獎,絕不會改變他日後的生活方式,得獎倒是可以為他的三名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楷模。

計畫怎樣花這筆獎金?也不在李遠哲的考慮範圍之內,他說:「我太太主管家中經濟財政,這是她的問題。」李遠哲現在最擔憂的問題是,他的研究室正在搬家,他怕移動實驗器材、物品時,會滴了什麼液體,或打破什麼東西。

李遠哲青梅竹馬的夫人吳錦麗說,早上六點鐘,華府一個記者在電話中告訴她這個好消息,然後就是一連串接不完的電話和接見不完的記者,使她「根本來不及思考先生得諾貝爾獎的感覺!」吳錦麗和李遠哲小時候就認識,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吳錦麗在新竹女中教三年書,再來美國,先在研究所讀書,後來因為有了小孩,又因為李遠哲的研究工作太忙,吳錦麗就專心做家庭主婦。他們的大兒子李以群今年廿二歲,印第安那大學畢業主修新聞,二兒子李以欣年廿歲,在柏克萊加大讀生理學,女兒李以旋十七歲,現在高中三年級。

在記者會中,李遠哲談到他在台灣讀書的經過,小學五年級時,李遠哲參加棒球隊,校長要他拿著手套專心打球,六年級時,又參加桌球隊,並代表校隊贏得冠軍,小時候的體育活動,使他現在仍對打棒球和壘球興趣十足,每星期和同僚學生們總要練一次球。美國人風靡的美式足球,李遠哲興趣缺缺,他十分幽默地說,「我是四十九!」不過李遠哲不是指舊金山的四九人隊,是指他現年四十九歲。

李遠哲初中、高中都就讀新竹中學,他在學校參加管樂隊,並未參加新竹中學著名的合唱團;在樂隊裡,李遠哲吹伸縮喇叭。

李遠哲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上第十五位贏得諾貝爾獎者,其中三位已經過世,也是柏克萊加大化學系第七位得諾貝爾獎的教授。

李遠哲一九五九年台灣大學畢業,一九六一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畢業,他說,這些教育都為他打好科學基礎。一九六五年,李遠哲取得柏克萊加大化學博士學位,六五至六八年,分別在勞倫斯實驗中心和哈佛大學研究,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四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一九七四年重返柏克萊加大。

李遠哲說,當年他選擇柏克萊加州大學,正因該校具盛名,「今天,柏克萊加大不但有最好的學生,也有最好的老師!」李遠哲說,他本想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國服務,但是因為很多研究工作,無法立即回去,不過他時常想回台灣,以其所學回饋鄉梓。

李遠哲在一九七九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士,並於今年三月,由雷根手中領取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章」。

李遠哲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暑假剛回國參加院士會議,今年年底也將返國,為同步輻射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李遠哲將和他的夫人吳錦麗一同去瑞典領獎。

最新文章

來源:聯合報- 1967/11/12-06 綜合

60年代天才醫學生「王尚義」寫下《野鴿子的黃昏》 著作成為時代傳奇也曾是禁書

2025-07-01
廢寶特瓶正式以2元退瓶回收的第一天成效不佳,部分回收筒被消費者投入垃圾,由於部分...

一支寶特瓶退你兩元!90年代台灣曾有「環保回收獎勵金」制度

2025-07-01
象神颱風帶來的豪雨造成台北縣汐止市三分之二的市區被淹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

汐止曾是「水世界」!員山子分洪道立大功拯救十年水患

2025-06-29
八仙樂園昨天舉行派對時發生粉塵爆炸意外,有百餘人被火焰燒傷,大批傷患陸續送醫急救...

八仙塵爆走過十年...當年一瞬間從樂園變煉獄

2025-06-27
阿Q年輕時曾效力於統一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4/05/13 邱勤庭攝影)

名字當廣告!中職洋將命名千奇百怪 從泡麵到保健品都有

2025-06-27
台南縣南化水埤雙屍命案主嫌柯世銘涉嫌動手勒死2人,警方專案小組對他的冷血相當難以...

一句話惹殺機!假釋犯柯世銘冷血滅口 南化池塘驚見雙屍

2025-06-26
職棒四年總冠軍賽,兄弟象隊以4:1再次擊敗統一獅隊,拿下前兩戰的勝利。圖/聯合報...

球場變戰場!獅象大賽球迷朝場內「放沖天炮」警方百人待命控場

2025-06-26
魚販彭再興涉嫌故意用汽車撞傷十七歲女學生潘秀美,以送她就醫為詞,強載石碇山區強暴...

恐怖「殺人淫魔」彭再興 性侵姦殺4少女14歲就犯案!

2025-06-25
「1995慶豐高雄國際馬拉松」。圖為我國旅日長跑名將許績勝(中)。圖/聯合報系資...

體壇有個「許績勝障礙」! 馬拉松30年全國紀錄至今還是他

2025-06-25
詠春拳授教,盧文錦(中)表演。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8/02/12 高鍵助攝...

李小龍的師兄! 「台灣詠春拳之父」盧文錦

2025-06-25
十三位新上任的行政院部會首長廿三日舉行記者會。最前排由左至右為,經濟部長陳履安、...

1980年代政壇明日之星!權貴世家出身的「國民黨四公子」連戰、錢復、陳履安、沈君山

2025-06-24
平鎮警分局為早日偵破無名女焦屍案,昨天在命案現場樹立告示牌,希望目擊者提供線索。...

17歲少女遭虐殺焚屍灑狗血 沉冤22年案件竟因夢話破案

2025-06-24
臺大醫院院長林芳郁、林靜芸夫婦專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08/05 ...

名醫林芳郁罹失智症!林靜芸從大學班對一路相伴 20年前聯合報專訪揭兩人愛情故事

2025-06-23
CIH(車諾比爾)電腦病毒作者陳盈豪(中)前往台北刑事局電腦犯罪小組接受調查。圖...

台灣「駭客始祖」當年只是大學生! 陳盈豪寫「車諾比病毒」沒惡意也惹禍

2025-06-20
圖為三峽鎮長林雪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1/03/31 王萬武攝影)

代父出征! 台灣第一位女鎮長「林雪美」

2025-06-20
圖為台北市汽車駕駛員職業工會成立的綠十字交通服務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9...

「把交通的愛找回來!」80年代計程車司機自組「交通服務隊」守護台北街頭

2025-06-20
王品台塑牛排專訪。圖為王品董事長戴勝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1/12/08...

少爺不接班!戴勝益中文系畢業打造王品餐飲王國

2025-06-19
職棒六年上半季冠軍統一獅隊應邀參加由日本職棒福岡大榮鷹隊舉辦的「亞洲、太平洋超級...

擊敗韓國、完封日本!統一獅1995年亞洲超級棒球賽奪冠證明台灣實力

2025-06-19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