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人 「李遠哲」致力研究不遺餘力

2024-08-13 15:37 報時光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李遠哲博士,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是台灣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他年幼時受到居禮夫人傳記的啟發,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1955年,李遠哲進入台灣大學主修化學,後來又在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繼續深造,這所學校當時是台灣唯一的原子能研究與教學機構,他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65年順利畢業。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李遠哲轉赴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加入赫許巴赫教授的團隊,致力於交叉分子束實驗技術的研發。早在1960年代初期,交叉分子束技術已被運用於研究鹼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動態,但無法觀測到鹼金屬以外的離子運動。李遠哲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在十個月內設計並建造出名為「希望」(Hope)的全新儀器,成功偵測任何化學反應中的分子運動模式。

這一革命性的發明使李遠哲成為化學界的重要人物。他在多所大學任職,持續改進交叉分子束儀器,並發表了許多關於分子結構、能量分佈與化學動力學的重要研究。他提攜了大量博士生,為化學界做出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和赫許巴赫因為「希望」為化學研究帶來的突破貢獻,與同樣研究化學動態學的約翰.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項貢獻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終於獲得廣泛認可,並使李遠哲成為至今唯一的台籍諾貝爾獎得主。

1994年,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回歸激勵了許多海外台籍科學家返鄉,促進了台灣學術界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成熟。從青年科學家到年長的社會改革推動者,李遠哲數十年間的努力深刻影響了台灣與世界,他靠著紮實的實力和堅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諾貝爾嶄新得主‧李遠哲虛懷若谷 歸功台灣基礎教育‧裨益學術研究生涯

得獎不會改變生活方式‧可為子女樹立良好楷模

1986-10-17/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本報舊金山記者張亦男十五日電】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十五日說,台灣的教育對他的學術研究生涯極有助益,尤其是基礎教育系統。

第四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形容自己的得獎感覺是「興奮、驚訝和意外」。李遠哲十五日下午結束新墨西哥州的會議返回舊金山,下午四點半,在舊金山國際機場出席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勞倫斯實驗中心為他舉行的得獎後第一個記者會,共有百餘位中外記者出席。

李遠哲回答記者說:「科技研究是國際性的,我的得獎或許可以使台灣的年輕人更努力從事研究工作。」

現年四十九歲的李遠哲打趣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獲悉正式的得獎通知。」

李遠哲十五日上午在新墨西哥州旅館的電梯中,有人和他握手道賀,並表示「昨晚能和你同聚一堂真是榮幸。」李遠哲以為對方指他昨晚發表的演講很精彩,走出電梯,又有人向他恭喜,他才覺得該問問是什麼事,一問之下,才知是莫大的喜訊。

李遠哲謙虛地表示,過去廿年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基本力學的領域中貢獻良多,就是在柏克萊加大化學系中,也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他的獲獎,實在很意外。李遠哲認為,得諾貝爾獎,絕不會改變他日後的生活方式,得獎倒是可以為他的三名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楷模。

計畫怎樣花這筆獎金?也不在李遠哲的考慮範圍之內,他說:「我太太主管家中經濟財政,這是她的問題。」李遠哲現在最擔憂的問題是,他的研究室正在搬家,他怕移動實驗器材、物品時,會滴了什麼液體,或打破什麼東西。

李遠哲青梅竹馬的夫人吳錦麗說,早上六點鐘,華府一個記者在電話中告訴她這個好消息,然後就是一連串接不完的電話和接見不完的記者,使她「根本來不及思考先生得諾貝爾獎的感覺!」吳錦麗和李遠哲小時候就認識,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吳錦麗在新竹女中教三年書,再來美國,先在研究所讀書,後來因為有了小孩,又因為李遠哲的研究工作太忙,吳錦麗就專心做家庭主婦。他們的大兒子李以群今年廿二歲,印第安那大學畢業主修新聞,二兒子李以欣年廿歲,在柏克萊加大讀生理學,女兒李以旋十七歲,現在高中三年級。

在記者會中,李遠哲談到他在台灣讀書的經過,小學五年級時,李遠哲參加棒球隊,校長要他拿著手套專心打球,六年級時,又參加桌球隊,並代表校隊贏得冠軍,小時候的體育活動,使他現在仍對打棒球和壘球興趣十足,每星期和同僚學生們總要練一次球。美國人風靡的美式足球,李遠哲興趣缺缺,他十分幽默地說,「我是四十九!」不過李遠哲不是指舊金山的四九人隊,是指他現年四十九歲。

李遠哲初中、高中都就讀新竹中學,他在學校參加管樂隊,並未參加新竹中學著名的合唱團;在樂隊裡,李遠哲吹伸縮喇叭。

李遠哲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上第十五位贏得諾貝爾獎者,其中三位已經過世,也是柏克萊加大化學系第七位得諾貝爾獎的教授。

李遠哲一九五九年台灣大學畢業,一九六一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畢業,他說,這些教育都為他打好科學基礎。一九六五年,李遠哲取得柏克萊加大化學博士學位,六五至六八年,分別在勞倫斯實驗中心和哈佛大學研究,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四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一九七四年重返柏克萊加大。

李遠哲說,當年他選擇柏克萊加州大學,正因該校具盛名,「今天,柏克萊加大不但有最好的學生,也有最好的老師!」李遠哲說,他本想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國服務,但是因為很多研究工作,無法立即回去,不過他時常想回台灣,以其所學回饋鄉梓。

李遠哲在一九七九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士,並於今年三月,由雷根手中領取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章」。

李遠哲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暑假剛回國參加院士會議,今年年底也將返國,為同步輻射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李遠哲將和他的夫人吳錦麗一同去瑞典領獎。

最新文章

就讀景文高二的「玻璃娃娃」顏旭男,日前在學校由同學抱著爬樓梯,不慎摔傷死亡,今上...

熱心助人反釀禍...2000年景文高中學生抱玻璃娃娃不慎摔死

2025-02-17
寫有「城南舊事」、編有許多小學教材,並把純文學出版社辦得有聲有色的作家林海音。圖...

台灣文學推手!一代才女文壇耆宿林海音

2025-02-16
高雄林園工業區因遭居民抗議汙染協議停工事件,圖為孩童們望向遭汙染的海洋。圖/聯合...

損害至今仍無法復原 「林園事件」1988年居民發起反公害運動

2025-02-15
清泉崗基地配合照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09/17 林上玉攝影)

「清泉崗機場」曾是美軍大型空軍基地!從戰爭前線轉為台中國際門戶

2025-02-15
台中市金沙百貨發生大火,由於樓層過高不少受困民眾,逃上頂樓旋轉餐廳向趕往的空勤隊...

2005年金沙百貨大火 直升機空降救援仍釀4死3傷

2025-02-14
富邦momo台轉投資的momo藥妝已啟動展店腳步,第一家店選在北市西門町,今日起...

momo曾有實體店面!進軍藥妝市場卻難敵競爭6年收攤

2025-02-14
龔精忠(右)先生和張碧(中左)為一對「三輪車鴛鴦」,兩人婚後靠著三輪車生意,養活...

生活再苦也能撐下去! 60年前三輪車伕夫妻養活一家十口

2025-02-13
卅八年前越獄成功的殺人犯陳金木,一直未能領到身分證,日前終於如願領到身分證,喜悅...

「陳金木」越獄逃亡38年 躲過行刑權時效重獲身分證

2025-02-12
演員宋芸樺曾是輔大美女年曆12月女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14/12/06 ...

為什麼「輔大出美女」?昔日「1規定」養出優雅氣質

2025-02-11
國際票券金融公司在記者會中,對楊瑞仁如何搬台銀錢出去提出說明。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百億大盜」楊瑞仁29歲犯下「國票案」震撼金融界! 2008年出獄後又涉「樂陞案」

2025-02-11
「竹聯幫」的首要份子陳啟禮(左手銬者)被押解在台北市警局的拘留所。圖/聯合報系資...

黑道突破警察護衛砍傷汙點證人!竹聯幫犯下「陳仁事件」震驚全台

2025-02-11
乾旱嚴重,大地崩裂,石門水庫水位節節下降,有效蓄水量僅能再撐十天。圖/聯合報系資...

北部民眾惡夢!2002年北台灣歷史性旱災分區停水49天

2025-02-10
故參謀總長沈一鳴等8位將士因直升機墜毀烏來山區殉職,打亂國軍高層人事布局。圖/聯...

黑鷹失事滿5年 人為疏失撞山釀8死 創官階最高的紀錄

2025-02-10
涉及殺人及強盜等重大刑案達二十件以上,吳新華犯罪集團主嫌吳新華(左二)在警方的緝...

狠命殺人魔 吳新華殺人集團奪走14條命 遭判10個死刑5槍才斃命

2025-02-09
高雄地方法院書記官、法警、高雄縣警局警察等十多人,攜帶強制執行書,一同到高雄縣茄...

跨國爭監護權!台巴混血兒吳憶樺喪父 外婆與叔叔搶小孩引發外交風波

2025-02-08
飼料奶粉專題用照片,圖為至於超市販售架上的奶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3/0...

1983年「S95假奶粉」震驚全台!黑心廠商用飼料奶粉與工業原料加工販售

2025-02-07
瓊斯盃籃賽中華隊昨晚擊敗南韓隊,全隊興奮地笑舉金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1...

中華男籃「黃金世代」大換血 2001年瓊斯盃首奪冠

2025-02-06
四草大橋旁攤販聚集,占據人行道及快車道妨礙交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

台南釣魚勝地「四草大橋」頻傳靈異傳說、落水意外

2025-02-04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