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冬檳榔攤帶起檳榔西施文化 90年代成交流道最美風景
檳榔西施是台灣特有的街頭文化,多為打扮清涼的少女看顧檳榔攤,因為早期多出現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路口,被稱為「交流道的最美風景」,經常受到人們與媒體的注目。
檳榔西施的文化大約起源於1990年代,早期的檳榔攤如五、六〇年代的菸攤,通常不會有華麗的招牌或霓虹燈,只有簡單的「檳榔」兩個字,甚至有些連招牌都沒有。當嚼檳榔的風氣盛行後,檳榔攤開始以檳榔西施吸引顧客,不僅如此,還用起檳榔西施的芳名做為號召,如「雅珍」、「美玲」等。1994年楊梅交流道的檳榔攤有三十幾家,一半以上都是如此。
當時一些著名的檳榔攤包括「金國花」、「阿秋」、「雙冬」等,據報導,檳榔西施的文化是由「雙冬」檳榔攤帶起的,位於南投縣草屯鎮的雙冬檳榔,堪稱檳榔西施的鼻祖,由謝家三姊妹開設,後來還成為電視綜藝節目模仿的題材,例如曹蘭和姚黛瑋所扮的「檳榔姊妹花」。見到雙冬檳榔攤生意好,附近其他檳榔攤也紛紛效仿,鼎盛時期雙冬中潭公路,短短三百公尺不到,竟有超過五十家檳榔攤。
然而,因為有些檳榔西施遊走灰色地帶,譬如穿著過於暴露,或者檳榔攤雇用未成年少女,所以多次成為政府取締的對象。近年來檳榔西施的數量逐漸減少,一般認為是由於年輕少女有其他的賺錢管道,寧可上網當直播主,接受網友「抖內」(donate ,贊助),不必在檳榔攤忍受風吹日曬,還要冒著被客人伸鹹豬手的風險。
夜不閉戶的行業《系列報導3》檳榔攤 怎麼越擺越多
1992-08-28/聯合報/16版/都會掃描
【記者楊金嚴/特稿】隨著「紅唇族」的增加,台北市不少檳榔攤都打出廿四小時營業招牌,提供夜生活市民,午夜也可嚼檳榔。
依業者和「紅唇族」的說法,檳榔可以提神、解酒兼退火,所以成為夜生活者必備品,因此台北市夜間檳榔攤隨處可見,且越來越多。
業者說,檳榔攤夜間營業,最早出現在高速公路各交流道出人口,和省道重要路口;主要是提供夜間駕駛的卡車、貨櫃車司機,在旅途中可以嚼檳榔,以驅除睡意。有的卡車司機癮大,從台北到高雄,一趟車下來吃掉數千元的檳榔。檳榔攤多角化經營牟利在中、南部一些交流道出人口,夜間檳榔攤不少由年輕貌美、打扮時髦的少女、少婦看管、司機間因此流傳不少「檳榔攤」艷事。台北市重慶北路交流道附近檳榔攤林立,雖沒有像兩部由年輕貌美女子看攤子,不過因在交流道出入口,光作上下高速公路駕駛的生意也應接不暇。
不過這些在交流道附近的檳榔攤、很少只賣檳榔,一般都採「綜合」經營方式.有的是野雞遊覽車的臨時站,兼賣遊覽車車票,有的兼賣冷飲、雜貨。許多駕駛人夜間提神劑除長途運輸司機外,市內專跑晚上的計程車司機,不少也會買盒檳榔提神。一位司機說,有時長夜漫漫,在路上東奔西跑之際,嚼檳榔除可提神外,有時因整夜都沒有講話對象,嚼檳榔動動嘴,可打發空虛。
早期台北市一些酒廊、地下舞廳常可見到賣鮮花的少女,兼賣檳榔;讓顧客買花送歡場女子外,也可吃檳榔提神。(下略)
掃蕩檳榔西施取締誘導雙管齊下1996-08-29/聯合報/17版/都會掃描
【記者范植明;朱俊哲╱台北報導】台北市長陳水扁昨天表示,社會上許多檳榔業者,利用未成年少女,出賣色相招攬生意,破壞社會善良風氣,令人無法忍受。他已下令台北市警方全面掃蕩「檳榔西施」,嚴格取締檳榔業者的不當經營行為,並提醒各國中校長,應發揮「愛的教育」,留住學生的腳步。
陳水扁表示,近來他看到街上一攤接著一攤的檳榔攤,都坐著一些少女,穿著暴露的衣服,吸著香菸,種種傷風敗俗的模樣,令人無法忍受,他已下令相關單位要雷厲風行的掃蕩「檳榔西施」。陳水扁說,他很難理解,這些年紀輕輕的女孩子,應該是在學校快樂的讀書,為什麼會甘心被人利用,在街頭犧牲色相,不來上學,只為了賺一點點錢。
他認為,這些「檳榔西施」或許有其家庭問題,或許是因為好奇心,也有些可能是因為上學遭遇了挫折感,所以從事這種她們不應該做的事。他希望學校教育工作者,能讓青少年在學校裡,有更多發揮的空間,不只是考試而已。他提醒校長,應落實他經常提起的「五根手指理論」,用多元的教育,重視學生個別價值,以愛的教育做到有教無類,減少學生挫折感,提振學習興趣與信心。
陳水扁同時表示,取締「檳榔西施」,要在這股歪風還沒有太過氾濫時,就趕快採取有力行動予以壓制,以免任其坐大。他認為,目前市府至少可以針對檳榔攤違規營業、違反環保法令、輟學青少女強迫入學等相關法令規定處理。(下略)
最新文章
-
20多年前性侵幼女賣片「大貓」權自立首位網路流氓 出獄後竟再犯案
2025-04-10 -
1961年雨彈來襲 豪雨成災台北馬路變汪洋
2025-04-10 -
股災不是第一次 那些資深股民才經歷過的回憶
2025-04-09 -
買木炭也要登記 當年台灣一項意想不到的「柔性實名制」
2025-04-09 -
被販嬰集團賣到澳洲 卡雅返台尋親轟動一時
2025-04-09 -
國安基金宣布第九度護盤、規模達5000億 歷史成效不俗 這次是否真能止跌回升?
2025-04-09 -
「矽盾」不是奇蹟!「護國神山」背後重要推手孫運璿與李國鼎
2025-04-09 -
台灣第一個籃球聯盟「中華職籃CBA」僅成立7年便解散
2025-04-08 -
2025大阪世博即將開幕!台灣55年前曾參展 女星擔任「一日館長」擠滿人潮
2025-04-08 -
一人一元救國防!1951年「一元獻機運動」全民捐款買戰機
2025-04-07 -
2011年「頭香哥」一夕爆紅 打響彰化南瑤宮知名度
2025-04-07 -
股市變變變! 1990年股票指數從萬二變二千
2025-04-07 -
不自由毋寧死!鄭南榕引火自焚 點燃言論自由的微光
2025-04-07 -
加入WTO米酒價格狂飆 黑心商人趁機釀假酒害死人
2025-04-06 -
老照片回顧清明節習俗:掃墓、出外踏青、放風箏由來在這!
2025-04-04 -
1990年引發兩岸轟動的「閩平漁事件」 兩起偷渡命案造成46死
2025-04-04 -
全台最大祭祖!新屋「葉五美公祠」近萬子孫齊聚
2025-04-03 -
一場弊案閒置近20年...林內焚化爐成「蚊子焚化爐」力拚轉型
202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