喫茶去!80年代茶藝館引領飲茶文化風潮
2021年台灣首部海陸腔客劇《茶金》,由連俞涵、郭子乾、温昇豪、薛仕凌領銜主演,背景為1950年代新竹北埔的家族,面對當時茶產業的強大競爭,雖然一路上起落浮沉,但靠著茶業繁榮地方、創造經濟奇蹟,進而跨出經營品牌的夢想。本劇於2022年第57屆金鐘獎一共入圍16項獎項,成為金鐘獎史上入圍最多獎的戲劇。
【推薦閱讀】 黃金山城不悲情 傍山看海吃芋圓
戀戀八〇:走在週末午後的西門町街頭
《茶金》的故事也不禁讓人想起80年代品茗盛行的茶文化。穿著優雅氣質古典唐裝的服務生,館內播放著流水淙淙,搭配優美的國樂演奏聲,輕柔音樂絲絲入耳,襯托整體閒適雅緻氣氛的環境,這是八零年代台灣興起茶藝館風潮,呈現出古色古香的情境畫面。
茶館是北京的一個特色,如著名的老舍茶館,有一些曲藝節目表演;廣州人則習慣上茶樓喝茶並吃點心,粵語稱之為飲茶。台灣的茶藝館由受過專業培訓的人員為客人提供茶藝服務,期許培養國人藝文活動的風氣。
對泡茶講究的人,從茶具的選擇開始,到茶葉產地挑選,進而容器底部平鋪布滿茶葉、不重疊的空間要求,讓茶葉澈底舒展,進而泡出質地良好的茶湯。
飲茶的文化淵源深厚,柴米油鹽醬醋茶,「茶」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泡杯好茶的秘訣,不外乎「水質、溫度、時間」三要素,品茗喝茶的歷史相當悠久,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荼就是茶的古字。可見飲茶淵源年代久遠,早已進入民間的日常生活。
茶譚藉「國飲」尋根
茶藝館匯成餐飲界一股清泉
1983-05-10/民生報/05版/家庭與消費版
【記者曾素姿】不論你是否到過茶藝館喝茶,開設茶藝館的風潮正由北而南、由西而東蔚為這一代人「飲」的新時尚。
從民國六十六年中國功夫茶館首開台灣地區的茶藝館風氣,迭經貴陽、仙境、陸羽、紫藤廬這些「茶藝館第二波」的激盪,目前在籌備的茶藝館及茶莊內所附設的茶座不算,其分佈情形是高雄七家,台中、花蓮各三家,台南、羅東、台東各一家,加上台北的卅三家,總共是四十九家。
茶藝館的聲勢能日漸茁壯,當初創始業者立意提供觀光客和茶友們富有民族風味的場所,及解決現代人喝茶方式的需求功不可沒。
青年人積極投入
滋生蓬勃新生命
茶,是我們中國人的「國飲」,隨著喝茶相關知識,如茶質、茶具、禮儀的被發掘、整理與廣為傳佈,傳統茶藝中注重品味的能力日受重視,促使今日的茶藝館能逐漸脫離早期只重裝潢或只重氣氛,「華而不實」的範疇。
「人」的因素,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積極參與,也促成茶藝館的成立。一種急於擺脫心無所寄、蒼白迷失的心理,使許多年輕人認為自己親近茶藝館即是在肩負「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國粹」的使命,因而樂於前仆後繼地投身於茶藝館業。事實上,目前茶藝館的負責人也泰半是由二、三十歲的青年男女所擔任。
不僅如此,在老成業者奠定的精神指標引領下,年輕業者大多對本行業有出人意外的向心力,在全體業者兢兢業業、維護形象的默契下,使大多數茶藝館慢慢地成為餐飲界的一股清泉,由而滋生出更豐厚、更寬廣的新生命,終使茶藝館蓬勃成型。
常去茶藝館消費的人,把時下的茶藝館歸納成:(一)鄉野式:如竹里館、松谷、客舍、楚留香。(二)日式:紫藤廬、古棠春。(三)民俗式:東坡居、年輪、漢坊。(四)藝廊式:嵐藝廬、太極門、茶藝館。(五)書房式:貴陽、養心小樓、九壺堂。(六)廳堂式:靜心園、大觀園、茶王樓、仙境、楚留香本館。(七)草庵式:西江月、白雲。就中又因陸羽具有多種功能,既是茶藝館又是茶藝講堂,且公認其對推廣國內茶藝功績最著,故不屬於以上七類之內。
傘影箏鳴飛瀑樹石
茶藝館各具情調
事實上,今天在市面所出現的茶藝館,已演變出「各具特色」的綜合式的風貌。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各式茶藝館內所能享受到的,實已不止「喝茶」一端。
例如,在藝廊式的茶藝館裡,可以欣賞到名貴的古瓷、古玉、當代的名家木刻、陶塑、繪畫;在廳堂式的茶藝館裡,可以享受流水、飛瀑、樹石盆景,配上古箏、琵琶的琤琮樂聲,令人陶然忘憂;民俗式的茶藝館裡,透過美濃傘影及紙燈籠的黃暈,或可重見寺廟鄉野之美,或可重溫三數十年前的生活情調,而最起碼,也還有幾隻樸拙的藤椅或蓆墊,讓您回味過去席地而坐、依墊而臥的愜意。
如同前面所說的,茶藝館的格式和內部設計既都向別具風格方面去發揮,茶及茶食以外的配合活動,也應運而生。(後略)
最新文章
-
喀擦留存永恆的片刻 手工攝影的時代
2023-01-19 -
最有年味的農曆年1980年舞龍獻瑞賀新春
2023-01-19 -
裝好裝滿!夜市熱賣一時 台灣獨創美食「蒙古烤肉」
2023-01-18 -
穿越高山徒步抵達太魯閣 走進郵票風景的中橫健行
2023-01-17 -
請神容易送神難?那些年被禁玩的「碟仙」曾在校園裡大流行
2023-01-17 -
充滿時代印記的作文題目 1983年台北公立高中聯考
2023-01-16 -
直線7秒算什麼!34年前機車考照大魔王「S型路考」
2023-01-16 -
1分鐘1元!漫畫、雜誌隨你看 漸漸消失的複合式漫畫店
2023-01-16 -
吃到飽始祖!可利亞首創「火烤兩吃」只要188元
2023-01-11 -
談台北公車民營化前後 回憶趕車通勤的老時光
2023-01-10 -
連通門內外 早期家庭的守門神|電視對講機
2023-01-10 -
新衣新鞋新氣象 春節逛街採買的老派回憶
2023-01-10 -
除夕夜過年玩「抽當」做頭家!50年代柑仔店懷舊五角抽
2023-01-10 -
創建家族人人都是「家長」!2011年奇摩家族終止服務
2023-01-09 -
上學最常忘記帶這些!忘東忘西的童年回憶:「媽,我沒帶…啦!」
2023-01-09 -
傳統尾牙的記憶 買刈包、吃潤餅招財納福氣
2023-01-07 -
五塊錢玩半天!水果吧、小瑪莉復古電玩機台
2023-01-04 -
週末狂熱!戒嚴時期大跳迪斯可 七八〇年代舞廳風潮
2022-12-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