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報》上的壯遊──日治時期臺灣仕紳林獻堂的〈環球遊記〉
畢業後帶著孩子出遊,不僅記念學業的完成,亦希冀能提升孩子的視野與世界觀,這是現在許多父母都會做的事情。事實上,1927年(昭和2年)的臺灣,也有一位父親帶著兩個甫自大學畢業的兒子,踏上了長達378天的環球之旅,所見所聞並在該位老父親的筆下分作4年、1,497天、152回(實際刊登151回),先後連載於《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上;依據時序、百科全書式的敘事手法,不僅令當時的臺灣民眾認識了世界,從當下臺灣人的視角看世界,至今更為許多人津津樂道。
臺灣環遊世界第一人──《臺灣民報》長達四年的遊記連載
1927年(昭和2年)8月28日,《臺灣民報》第7版出現了一篇名為〈環球一週遊記(一)〉的文章,內容主要描述臺灣仕紳林獻堂,自1927年(昭和2年)5月15日至1928年(昭和3年)5月25日,帶著兩個兒子環遊世界之所見所聞。《臺灣民報》為週刊性質之定期性出版品,每週日發刊(1930年後調整為週六發刊),原受到臺灣總督府影響不得於臺灣發行,1927年(昭和2年)7月始獲得許可,並於該年8月1日於臺灣首次發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林獻堂〈環球遊記〉可以說是《臺灣民報》遷臺後連載的先驅,原則上每期刊登(少部分因文章傳遞不及而延誤);根據統計,林獻堂環遊世界相關遊記刊載共計151回(最後一回為152回,然刪除缺期、重號部分,實際刊載151回),耗費4年多先後於《臺灣民報》(1-77)、《臺灣新民報》(78-152)刊載,其介紹內容廣泛多元、篇幅浩瀚,著實為日治時期臺灣少見由臺灣人所撰述之環遊世界紀錄。
認識世界也認識林獻堂──原來林獻堂也會忘東忘西!
林獻堂〈環球遊記〉的撰述特色,不僅資料豐富,於論述時更有著明確的時間與地點、起始與結束,各國家並另有標題,綱舉目張,如此結構化的特質,可以說〈環球遊記〉不僅是個人旅行之所見,更可以說是一部以林獻堂等人行進路線作為經緯的當代世界地理人文百科全書。此外,〈環球遊記〉的內容陳述並非生硬將各國相關訊息陳列,林獻堂於其中更配合旅途時之情境,將之與所到國家/地點之地理、歷史、人口、政經與風土民情進行結合,使遊記能夠更為生動,而非僅係事實陳述。
1928年3月11日,林獻堂在第18回〈環球遊記〉中描述其於曼徹斯特下榻旅館所發生的糗事:「余與猶龍同居一室,往便所之際,忘記所居之室的番號,歸時眞是不得其門而入,欲大呼猶龍,恐爲人所笑,又不便將所有房門一々開視,正在躊躇之頃,有給仕知余欲尋臥室而不可得,乃來問余並出紙筆。余則書姓名與之,他卽以電話訽問賬房,又不得要領,正在無法之際,乃忽思余出門時,門雖關而尚末盡闔。則將一列十餘間之房門,詳爲細視,適有未盡闔之門,開而入之,幸而不錯,此爲余來英之第二次失敗也。」(林獻堂,〈環球遊記(十八)〉,《臺灣民報》,1928年3月11日,第8版)相關敘述不僅使遊記更貼近主人翁的視角,更拉近了林獻堂與人們之間的距離,在遊記中,你會看到過去在報章媒體上看到的臺灣仕紳,其實跟大家都一樣,也會生病、也會犯錯、也會尷尬、也會忘東忘西。
觀察敏銳、資料豐富,融入個人思維與觀點於遊記中
林獻堂〈環球遊記〉另項撰述特色,則在於其對於特定人、事、時、地、物極為細緻的描述,在〈環球遊記〉中相關情形屢見不鮮,可見其驚人的觀察力與資料蒐集能力。如1927年(昭和2年)9月18日《臺灣民報》所刊載其對於馬來西亞柔彿(Johor)回教禮拜寺之描述,對於寺廟細節不僅令人訝異其驚人的觀察,亦好奇林獻堂在參訪的當下是如何記錄相關內容(林獻堂,〈環球一週遊記(四)〉,《臺灣民報》,1927年9月18日,第4版):
先到回回教禮拜寺、聞此寺係三十四年前所建築、其中一廣堂可容千餘人、地下舖大里石、亦頗淸潔、欲入者、必脫鞋帽、堂中無偶像、唯神文說教之銅座而已。前後左右各一塔、高約有七八丈。堂前下階二十餘級有一池、約十二尺四方。池旁有大小便所、凡教徒欲來禮拜、不論男女須入池洗澡、通大小便、方得入堂、離堂數武有柔佛朱丹歷代之墓庵、建築不及寺之廣大、其中已葬七墓、每一墓長約八尺、濶約四尺、高約五尺、俱用各色大里石造成、墓之左畔、則爲朱丹之花園、布置亦幽雅、然落葉滿地、想已半月不掃除矣。園之前爲議事堂、有守者、許賞之與金、乃導入觀。其建築法及彫刻、純與中國工手無異、中掛匾額柱聯十餘、俱中國商人所贈、祝落成兼祝壽也。
細緻的描述手法,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於腦海中描繪所見情境,不僅彌補了報紙上無法刊載照片的缺憾,也進一步為該地留下難得的文字紀錄。此外,《臺灣民報》上的連載順序以貼合著旅程之時序與地理位置循序漸進為原則,雖然與實際的行程有所些許不同,但為了使讀者能系統性的瞭解該國情形,故在遊記上特意將不同日程內容合併。如根據林獻堂等人路線可知,其自埃及開羅前往義大利,再行進入法國,然後前往英國倫敦、德國、荷蘭、比利時,然而遊記上所呈現則係第11回至26回刊載〈英國見聞錄〉,第27回至51回刊載〈法國見聞錄〉,第52回至73回為〈義大利見聞錄〉,第74回至第87回為〈德意志見聞錄〉,將相同主題者一同呈現,雖與實際上行程有出入,但對於讀者而言,則更可系統性的瞭解該國情形。
此外,〈環球遊記〉另項有趣的事情,也是該遊記最大特色,即係林獻堂在每一個國家見聞的最後一回並有總結,闡述其觀點與看法。如第87回〈環球遊記〉〈德意志見聞錄〉的最後一回,其總結德國戰後損失,並稱「嗚呼,軍國主義之末路如是,而可不戒之哉」, (林獻堂,〈環球遊記(八七)〉,《臺灣民報》,1930年5月31日,第5版)以今昔對照感嘆軍國主義並非長久之路,則可見其認知與觀點,並希冀將相關想法能透過遊記紀實的特性作為論證基礎,讓讀者能夠認同。
眾所期盼的專書出版──〈環球遊記〉連載結束後的高度回響
1931年(昭和6年)10月2日,《臺灣新民報》刊載了第152回〈環球遊記〉,也是該遊記的最後一回,當日遊記記述了林獻堂等人橫渡太平洋返回日本時的心情轉折,以及船到達橫濱港看到前來迎接親友時的情境:「二十五日風平浪靜、凭欄遠眺、看曉日初升、照着深聲海水、閃々生光、使人欣喜之氣、塡滿胸臆。九點舟抵橫湊港口、檢疫驗護照查行李諸事已畢、十點上陸。肇嘉兆偉三連春木延澤天成榮鐘神田藤井諸君、六龍襲龍雲龍關々靈石愛子樂子素英根生資梧諸兒姪輩等、二十餘人出迎。相見甚喜、未及寒暄、余擬暫在東京靜養、雖未抵故鄉而環球遊記卽於此告終焉。」(林獻堂,〈環球遊記(一五三) 太平洋舟中(下)〉,《臺灣新民報》,1931年10月3日,第11版)最後並以繼續留在日本養病,為此遊記畫下句點。
連載長達1,497天、152回(實際刊載151回)的〈環球遊記〉終結,也讓這場在《臺灣民報》上演的旅遊大劇在人們心中落幕。在連載的過程中,林獻堂亦甚留心於各界對〈環球遊記〉的評價,也因此在其日記中可以看到許多紀錄,如1931年(昭和6年)3月11日日記中稱,「八時餘有一鳳山之齒科醫黃招養求面會,他謂〈環球遊記〉無一篇不讀,甚讚美文字之佳,材料豐富,談論數十分間」(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1年3月11日。);日記不僅記錄著當日所發生之事,欲記錄內容之選擇更反映一個人之關注、期待與所想,而林獻堂在日記中,更多是記載各界希冀其能將〈環球遊記〉出版成專書的督促,而這也變相呈現了林獻堂本人對自己的期許。
1929年(昭和4年)3月31日,當時〈環球遊記〉刊載尚不過半,時任臺灣總督之田健治郎在與林獻堂會面時,即表示希冀林獻堂能將〈環球遊記〉集結成專書出版的想法,「他說曾在《民報》讀余〈環球遊記〉,極力慫恿作一集發行,並示余他的三十年前的遊記,暢談一時間方辭出」(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29年3月31日。);事實上,在日記中與此情節相似者不在少數,然鮮有在連載期間提出者,多集中在連載結束後,如1932年(昭和7年)2月25日「〈環球遊記〉諸親友時來催促出版,本早始著手修正文字」(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2年2月25日。); 1932年(昭和7年)10月1日「黃老福來坐談,既而歐清石亦來。老福請速將〈環球遊記〉出版,蓋希望讀者甚多也」(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2年10月1日。),也因此可說明各界,當然也可說是林獻堂本人,在〈環球遊記〉連載結束後的期待與想法。
帶著人們看世界──屬於一個時代臺灣人的〈環球遊記〉
如此叫座的〈環球遊記〉,在眾人引領期盼下,催促著林獻堂修訂付梓。1935年(昭和10年)6月5日,林獻堂在日記中再次提及〈環球遊記〉全集出版的事,「余之〈環球遊記〉登載於《民報》,於今七、八【年】矣,友人常催促全集出版,近與王了庵、溫成龍斟酌此事,不意而彼即知之」(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5年6月5日),並陸續進行修訂,如是年7月24日記載「修改〈環球遊記〉,因友人屢次催促出版故也」(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5年7月24日。); 8月21日〈環球遊記〉第一冊終於完成初稿,並請託林幼春代為書序(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35年8月21日。),可惜的是,即便林獻堂稱已完成初稿並囑託撰述序言,然觀察實際出版情形,日治時期〈環球遊記〉仍未見付梓,而最早面世者則直至《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問世時方爲其中之一部分出版,至其考量為何則不得而知。
換言之,在《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上所刊載的〈環球遊記〉,可以說是2015年(民國104年)天下雜誌出版《環球遊記》前最為完整的版本,在原始資料的角度上,《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上所刊載者,不及排印、缺稿及報章〈餘錄〉中之說明與通知,更可見〈環球遊記〉面世時之背景脈絡。〈環球遊記〉闡述林獻堂所遊走之16個國家、60餘座城市之所見所聞,在遊記中,讀者得以透過林獻堂的視角,一同觀察世界、一同生病、一同與人交談、一同品嘗著各式佳餚、一同煩惱著國家大事,不僅增進當下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啟迪民智,讓政府得以見識歐美等先進各國在政經、社會制度上之作為,對於後世,更讓人們得以瞭解一個時代的臺灣人是如何與世界接觸。
📖聯合知識庫 | 近代報刊資料庫
《臺灣民報》(1920 ~ 1932)起源於 1920 年留日學生所創辦的《臺灣青年》月刊,後逐步發展為《臺灣》及《臺灣民報》,由蔣渭水先生 1923 年 4 月 15 日於日本創辦的一份純白話文報紙。臺灣日治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團體採購洽詢 | service@udndata.com
最新文章
-
「跟他在一起,大家都會笑個不停!台灣勞萊——矮仔財」
2024-12-31 -
數據時代的「詩」「學」突圍──臺灣詩學三刊物的數位典藏
2024-12-31 -
數位時代的老派追星日常 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
2024-12-23 -
《臺灣民報》打開探索世界的航道 | 日治時期林獻堂父子環球畢旅見聞記
2024-12-19 -
《臺灣民報》上的壯遊──日治時期臺灣仕紳林獻堂的〈環球遊記〉
2024-12-13 -
對話司馬遷、打造專屬美妝顧問--中研院馬偉雲博士讓AI更接地氣
2024-11-14 -
有夠「機車」!三陽、光陽的兩輪傳奇
2024-11-05 -
微笑徜徉的夢想配備——兼論《臺灣詩學學刊》的典範形
2024-10-25 -
站在世紀之交的風口 --台灣詩學三刊物上線的時代意涵
2024-10-09 -
臺灣詩學庫 | 數位工具帶來詩學新視野
2024-09-23 -
從收音機、電視機到洗衣機 伴隨台灣家庭半世紀的聲寶與台灣三洋
2024-09-02 -
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4-08-07 -
文獻寶塔:我與《聯合文學》知識庫
2024-08-02 -
請享受沒有蚊子的夏天! 蚊香為什麼都是螺旋型?
2024-06-24 -
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克服選擇障礙,在書海中找到知音作品
2024-05-23 -
副刊的前世今生 | 長篇小說連載的美好時光
2024-05-10 -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