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虛構臺北地景圖繪 漫畫家顏彤筆下的四O年代
文︱吳宇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圖︱聯合報系資料
隨著天氣逐漸變熱,你是否也正為即將來臨的夏日著手準備著?清除家中冷氣機、電扇上厚積的灰塵,以準備因應炎夏生活的燥熱?觀望著附近剉冰店的各項冰品,期待著那透心冰涼的甜膩?或者你選擇前往泳池戲水,即便不會游泳,浸入在水池中也樂得玩水嬉戲?或許你可能還有著更多的消暑方式,經驗的積累使得我們在面對夏日顯得駕輕就熟,然而,生活在動盪時代下的臺北社會大眾,在面對炎炎夏日的到來又是如何進行?
漫畫家顏彤於民國40年4月至5月的《聯合報》上,發表了一系列以《臺北初夏》為題的漫畫作品,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單格、寫實的形式呈現,即便相隔了70年後再次觀看,仍令人能夠倏然進入當下的時空氛圍之中。此系列作品自4月22日至5月11日止,每隔兩日刊登一幅,依序為〈中央市場西瓜批銷處〉、〈冰店忙於籌備開張〉、〈萬紫千紅港衫滿螢橋〉、〈栽花接木佈置屋頂花園〉、〈月色芳草路,見車不見人〉、〈夏令藥品街頭宣傳隊〉、〈鮮啤酒獨霸圓環夜市〉、〈戲院門前紙扇舞熱風〉、〈熱帶風味的椰子上市〉、〈浪花飛簷壁鐵馬擺陣圖〉等,共計10幅,闡述著在作者敏銳觀察下所見、所聞、所感受的臺北人,在因應初夏時的各項作為,使觀看這些圖像的人,得以深入40年代的臺北初夏的情境與脈絡,更因作者生活在相同的時空之中,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經驗與記憶,致使圖文所呈現內容更加貼近了歷史的真實。
值得注意的是,顏彤除了前述臺北初夏人們的各項情境的描繪之外,部分圖像內容更涉及了40年代人們與空間地景的互動與發展,這些地景包括〈中央市場西瓜批銷處〉所指涉的中央市場、〈萬紫千紅港衫滿螢橋〉所指涉的螢橋、〈月色芳草路,見車不見人〉所指涉的新生北路、〈鮮啤酒獨霸圓環夜市〉所指涉的圓環夜市,以及〈浪花飛簷壁鐵馬擺陣圖〉所指涉的東門游泳池,而許多所指涉的地景現在都已有所變遷,僅存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換言之,顏彤《臺北初夏》系列圖像不僅呈現了作者當下個人記憶,更間接地為這些所指涉的地方留下了難得的紀錄。
臺北市中央市場(現臺北市西寧南路近忠孝西路)
以〈中央市場西瓜批銷處〉所涉及的中央市場來說,吃西瓜,這可是臺灣人消暑的共同大計,但在大賣場尚未普及的時代裡,要到哪裡去買西瓜,則是過去每個臺北人都需要知道的門道。居住於40年代臺北的顏彤,他注意到了成立於日治時期的中央市場西瓜批銷處,在夏天來臨之際,盤商們即會著手批入新鮮的西瓜,堆放在市場內,再讓通路商批去販售;從圖像中不難發現,市場內夥計們忙著上貨、卸貨,來往貨車絡繹不絕,成為當下夏天來臨時臺北人習以為常的景象。
顏彤畫中的中央市場位於臺北市西寧南路,成立於昭和4年(1929),該市場將全臺北市的果蔬、魚、肉等貨品運至此地集中批發販售,成為臺灣第一座中央批發市場,更是每個臺北人記憶所在。根據《臺灣省通誌》(1968)所稱,中央市場「內分魚市場、蔬菜市場、水果各項批發均在四側,規模在昔時堪稱宏大,設備亦甚周到,批發零售均有,包羅萬象。每日清晨,熙來攘往,途為之塞;臨該市場處,上午七時至向午止,禁通巨型車輛,後整頓交通,憑柵通行,路警指揮站崗其間」,則顯見該市場之規模與影響。
然而,中央市場於60年代與太平分場、華江橋左側的華江臨時蔬菜批發市場,合併遷移至萬大路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原址改建國宅混合商場,昔日光景不再,成為回憶,而前面所提及的圖像也成為難得的紀錄以供追憶。
臺北螢橋(現臺北市廈門街一帶)
另一個顏彤所涉及的臺北地景是螢橋,或許現在的年輕人對於螢橋這個地名感到陌生,然而日治時期爾至戰後的臺北螢橋,卻曾經是個人聲鼎沸、人潮群聚的熱鬧區域。顏彤《臺北初夏》系列中的〈萬紫千紅港衫滿螢橋〉,提到了穿著「港衫」的人們充斥於螢橋這個地方,什麼是「港衫」?「港衫」在這個圖像中所代表的意義為何?這是在分析這個圖像之前必須先瞭解的一個問題。戰後臺灣物資匱乏,40年代的年輕人仍舊追求時尚潮流,喇叭褲、墨鏡,搭配著一種由香港傳入的服裝「港衫」,成為當下最為時尚的穿著。所謂「港衫」,也就是化學尼龍材質的夏日上衣襯衫,翻領、平滑、不起皺、色彩圖案鮮豔浮誇,對於當時保守的社會眼光來說,算是奇裝異服的裝扮,亦然成為了一種「輕浮」、「不正經」風格的代名詞,也因此在當時這樣穿著的人多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然因與當下社會認知產生悖逆,也因此常是混混、流氓或不良少年的穿著樣式,電影《艋舺》中岳小鳳、阮經天、趙又廷等人的穿著,也就是這樣的裝扮。
從顏彤的作品中即可見到穿著前述潮流服飾的年輕人們,於夏日集結於臺北螢橋,不僅說明了臺北初夏人們的去所,服飾所隱含的符號意義,更點出了螢橋這個地方的特色與屬性。臺北螢橋原係指日治時期位於現今厦門街上的木橋,該橋夏季雨後總有螢火蟲紛飛,也因此稱之為螢橋,然後來擴及對附近一帶地區(今廈門街中段靠近汀州路一帶)的指涉,沿用至今。清治、日治時期的螢橋,是古亭通往渡船頭之要道,在萬新鐵路開通的影響之下,使得螢橋一帶成為人潮聚集的市集。
戰後螢橋承襲了過去日治時期的根柢,在發展上自然形成聚落。夏日沿岸並有商販租賃小舟供人遊河,河光水色、自然愜意,加上公務人員眷舍的設置,以及文人相關社團、出版社的聚集,一時間車水馬龍,岸邊茶棚、酒攤聚集,其繁華並不亞於人聲鼎沸的新店碧潭。然而,隨著螢橋周邊違建增多,家庭廢水汙染了附近一帶的溪流,人潮聚集也逐漸複雜,加上新式交通工具取代了傳統河運,萬新鐵路的拆除,導致螢橋地區盛名不再,甚而成為許多臺北人避之前往的地方,這樣的發展自然是顏彤繪製《臺北初夏》時所未能料想的,然也因此所繪製的圖像見證了戰後螢橋繁盛時的景象,也為後世的人們在這個地區的發展上留下了念想。
臺北市新生北路
顏彤《臺北初夏》系列作品中,有著一幅在田間道路停了許多腳踏車的圖像,該圖像中的道路路牌上寫著「新生北路」,天上掛著一鉤彎月,田野中見不著人,但卻充滿了人們的嘈雜。這幅〈月色芳草路,見車不見人〉,顯然想要表達在民國40年代的臺北夏夜,人們自喧囂的城市中找到了一個不同的空間,在這裡,居住在臺北的人們企圖透過鄉間田野走踏,排解白先勇《臺北人》所描述臺灣夏夜「熱得人發昏,天好像讓火燒過了一般」(孤戀花)、「風是熱的,公園裡的石階也是熱的」(滿天裡亮晶晶的星星)所帶來的躁動與難耐。
昭和7年(1932)臺北市重新檢視城市規劃,期待將過去未有開發的土地,發展為道路、公園、園道等,並開闢新生北路區域。然而,隨著二次大戰的影響,相關規劃並未如期執行,反而是在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之後,延續日治時期的架構繼續推動下去。實際上戰後臺北市周邊的發展並不如城中地區快速,許多地方仍保留著田地、渠道的樣態,如當時有「特一號排水溝」之稱的堀川所涉及的新生北路一帶,直至民國72年加蓋成為道路之前,許多住在人口密集地方的民眾,在夏季來臨之時,仍會騎著腳踏車前往這些相較於城市較為寬敞的區域,將車停在路邊,以步行的方式在田野中散步賞月。
這樣的情形在現在的臺北市實在難以想像,然而,在民國40年代的臺北,仍有許多地方是具備這樣的條件的,也因此住在臺北的人們,在物資缺乏、民眾普遍未見富裕的時代裡,在面對炎熱的夏夜,必須要有一個出口得以排解那難以抵抗臺北夏季潮濕與悶熱的氣候,而這時候騎著腳踏車前往新生北路,就成為當下臺北人消暑的好去處,當然在顏彤的畫筆之下,也就意外地記錄了新生北路早期的樣態。
臺北圓環夜市(現臺北市建成圓環)
除了前述幾個臺北地景外,顏彤的《臺北初夏》系列作品中,另一個提到的地景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臺北圓環夜市。對於臺北夏季的關照,提到圓環夜市應該是個不令人意外的結果。臺北市圓環夜市一直都是臺北人不陌生的地方,自日治初期開始,因鄰近大稻埕,加上淡水鐵路的開通,也因此圓環自公園型態逐漸轉換成為人聲鼎沸的市集。戰後攤商恢復昔日榮景,黃昏時間一到,各項攤車自四面湧入,山產、水產、河鮮、小吃,甚而從娛樂到日常用品無一不包,逐漸打響了圓環夜市的知名度。根據《臺北市建城百十週年》所稱,「圓環露店的存在,在老臺北的記憶中,其地位遠勝於華西街觀光夜市、或士林夜市等新起的夜市」,則可見臺北市圓環夜市在臺北人記憶中的重要性。
根據顏彤所描繪的圖像,民國40年代的臺北初夏,啤酒佔據了整個圓環夜市,店面裡、甚至貨架上,全都是要銷售給民眾的啤酒。而在當電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為了讓顧客在夏日中可以喝上一口沁涼的啤酒,店家則必須從製冰廠叫來偌大的冰塊,再到現場依據需求進行分割。就當時的臺北人而言,在夏日的圓環夜市不難見到啤酒零售、冰塊分割、冰鎮啤酒的景象,使之成為回憶夏日圓環的重要情境。然而,對於市政當局而言,圓環夜市沒有固定攤位、先搶先贏的攤販聚集方式,顯示了缺乏管理制度的亂象,也因此對於圓環夜市所形成的樣態,不僅無法視之為特色的存在,甚而被理解為城市破敗的體現。如今臺北圓環夜市已然不在,這張圖卻為我們提供了民國40年代臺北圓環在夏季時最直接的樣貌,也許過去留下過很多臺北圓環的資料,然而,每一份資料都是獨一無二的,為其貢獻了屬於自己的記憶視角,換言之,對於日後研究圓環發展的人來說,則自然是個足以補足缺口的材料。
臺北市東門游泳池(現臺北市中正運動中心)
顏彤《臺北初夏》系列作品中,最後一幅作品〈浪花飛簷壁鐵馬擺陣圖〉,敘述著人們至泳池戲水的情景,而地點則係過去家喻戶曉的臺北市東門游泳池。夏日游泳戲水,一直以來都是因應消暑的主要方式之一。顏彤對於臺北人消暑作為的觀察中,針對泳池戲水部分,繪製了〈浪花飛簷壁鐵馬擺陣圖〉;配合著圖像則不難理解前往泳池戲水的民眾人數之多,其牆外腳踏車停放宛若軍陣之壯觀,而露天泳池戲水所濺出之浪花飛越了屋簷,凸顯了泳池內戲水人們的興奮與數量眾多。這張圖中的主角「臺北市立東門游泳池」原名「東門町水泳場」,係由臺灣基督敎靑年會於昭和1年(1926),於旭小學校(現臺北市東門國民小學)西側所興建,並由公家進行經營,主要係以臺北市民游泳學習為目的。戰後東門游泳池由臺灣省體育會所管理,截至民國55年圓山再春游泳池提供服務之前,該游泳池一直都是臺北市僅有的一座符合社會大眾需求的泳池,收費價廉,也因此對於戰後初期臺北人的生活記憶中,東門游泳池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然而,戰後爾至政府遷臺初期臺北境內泳池僅有一座,要因應全臺北市的人口著實不足。根據作家何凡的回憶,「市立的東門游泳池又太便宜,每票二元,據說最多的時候超過三千人。五十公尺長的游泳池裡面塞這麼多人,能把身體弄濕就算達到目的」,甚至將這樣的情形稱之為「泡人粥」、「下餃子」,則顯見早期臺北民眾,進泳池並非游泳,在人數眾多的情形之下,僅能泡水消暑,難有施展的空間。也因此隨著人口逐漸增加的情形之下,東門游泳池早已不敷市民需要,遂而先後進行多次整建、重修、改建,現址所存者為民國95年所啟用之中正區運動中心,即便樣子已經有所不同,但仍承襲著東門游泳池過往的功能與目的,繼續戮力於臺北市民運動游泳、戲水消暑的重要工作。
從這些作品中,不難感受顏彤以其熟練的寫實繪畫技術與敏銳的觀察能力,將其所觀看到的臺北生活日常中的情境記錄下來的價值與重要性,這一系列以「初夏」為主題的作品,顏彤藉其獨特的視角,以參與式的觀察方式,將當下臺北人因應夏暑的記憶刻劃於一幀幀的漫畫之中,不僅成為日後戰後爾至政府遷臺初期,臺灣地方庶民文化歷史研究之珍貴史料,對於前述漫畫中所涉及地景及其與社會大眾的互動,也意外成為地方難得的歷史紀錄。從大眾史學的角度而言,顏彤戮力於透過畫筆,將所見、所聞、所感進行刻劃,70年後的今天仍能與觀看的人們進行對話,這又何嘗不是史家!撰述著那屬於他獨有語言的歷史文本!
⭐️報時光
2018年誕生報時光品牌,致力老報文化復興運動,以創意設計能量傳遞時光故事,找回好好生活的初心與人情。獲得更多時光故事與老派系列收藏訊息,歡迎加入粉絲團。
最新文章
-
臺灣詩學庫 | 數位工具帶來詩學新視野
2024-09-23 -
從收音機、電視機到洗衣機 伴隨台灣家庭半世紀的聲寶與台灣三洋
2024-09-02 -
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4-08-07 -
文獻寶塔:我與《聯合文學》知識庫
2024-08-02 -
請享受沒有蚊子的夏天! 蚊香為什麼都是螺旋型?
2024-06-24 -
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克服選擇障礙,在書海中找到知音作品
2024-05-23 -
副刊的前世今生 | 長篇小說連載的美好時光
2024-05-10 -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 -
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2024-04-02 -
改善國民營養年代的補給品:健素糖
2024-04-01 -
《好讀周報》「補腦算算鍋」是教學好幫手!
2024-03-29 -
維繫知識戰鬥力–建構好讀資料 打敗閱讀偏食
2024-03-29 -
歌曲中雋永「聲」響!回味百年來火車歌謠中的聲與情
2024-03-25 -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2024-03-15 -
數位人文寶藏:初探《公論報》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地方文史研究
2024-03-15 -
你聽過「光華號小姐」嗎?從車勤服務員看臺灣鐵道史!
2024-03-13 -
八大的召喚:台北有個歌舞町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