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富裕的生活指南 有時代感的老派日曆
來自老報的微百科全書
臺灣在五〇至六〇年代,還不是一個分眾的社會,那個年代沒有電視,資訊傳遞效率極慢,大家獲取訊息多數僅能仰賴報紙媒體,報紙是大眾化的讀物。當下社會的生活樣貌,從報紙內容形塑而來,報紙的圖像,是紀錄時代的印記。
在當時社會政治高強度控制下,報紙副刊是一個小小的窗,在藝文民生、生活知識、身心健康、科普知識上,經常變換各種題材服務讀者,充實讀者人生生活趣味及常識。從副刊登載的內容變化趨勢,可以看到台灣從艱苦生活到經濟成長,人們在生活上的需要及樣態的進化。也因此,綜觀歷史副刊內容,可以說是一本臺灣社會邁向富裕生活的忠實指南。
2022年《老派的生活日曆》,便是精選過去報紙副刊內容剪報及懷舊廣告,重新設計,分門別類設置12個微百科主題,以編纂百科全書方式,帶你尋訪早期台灣生活文化,增添生活情趣與文化知識。日曆內容由「舊時代大眾生活軌跡進化」切入,全年12個月進行趣味主題分類,展現「報紙知識性」與當時「台灣文化特色」。
2022年《老派的生活日曆》12個微百科主題
1月 你要的古早味
2月 寶貝童裝
3月 現代的古著,以前的時尚
4月 不敗復古髮型
5月 摩登住宅改造術
6月 老司機才懂的古董車
7月 生活智慧王
8月 老派保健室:藥你健康
9月 老派保健室:女神降臨
10月 老派人的social media
11月 療癒花藝課
12月 一起玩遊戲
打散再重塑 串起日日的生活題材
規模海量的70年報紙資料庫,搜尋結果錯落散置,並無法直接為讀者所利用。因此,我們從中提取相關性,找出新的索引及脈絡,作出這本貼近讀者使用需求的老派生活日曆。在這本日曆,我們看見老報紙呈現了台灣邁向富裕生活過程中,同步提升的觀念、想法與生活建議。手繪圖像的樸實,細膩優雅的文字語彙,讓我們從中體會到美好的時代精神。
如1951年9月16日刊出的聯副發刊公告中所提「副刊應該反映現實,針對現實,讓讀者從綜合中多面體味出時代和人生,從趣味中產起更大的興會和活力。」(見文末歷史新聞)打散拆解再重編、從發動者到聚集者,報時光一路堅持的資料編輯創新概念不變,將持續提供更強大的內容服務給愛護我們的讀者。
奠基於數位工程的生活日曆
如何把已經泛黃的數十年舊報紙,轉換為資訊時代可用的知識?如何讓每天數十萬字的報紙新聞可以有效地被查詢使用?
本次《老派的生活日曆》中使用的懷舊圖像來自聯合知識庫。聯合知識庫從民國90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收錄聯合報系所發行聯合報、經濟日報、民生報、聯合晚報及星報等五大報新聞資料。
將報紙圖像數位化的過程,首先會進行影像掃描,透過數位掃描器將報紙影像掃入,去除影像雜訊、切割標題與內容再逐版登入資料庫。接著進行一校、二校的集字校對步驟,將掃描辨識出的字之中,相同的字集中在一起,由人工檢核該字是否正確、最後則是整體版面校對,利用全版人工校對方式,更正錯誤的段落順序並補齊缺漏資料。
集字校對是OCR文字識別軟體特有的文字校對技術,該技術將多篇文檔中所有識別結果相同的字符圖像集中呈現在一個視圖中,讓錯字自動「跳」入校對人員的眼中。同時由於常用漢字集中在3000-4000個左右,面對海量文字的校對時,不會因文字量的上升帶來相應的校對量的上升,仍只需校對這幾千個不同的漢字,明顯提高效率。
數位化後,這些珍貴的報紙紙本,現在有完整的原版影像,包括當時的廣告、公告及圖表,都能呈現當時面貌。同時因為以OCR文字識別技術及校對投入,今日我們可以用任何一個當時見報於新聞報導的字來作檢索,從聯合報1951年創刊迄今,每一篇新聞全文都能被再查詢使用。而《老派的生活日曆》的誕生更是從海量紙本資料數位化中的創新成果,透過全新的呈現,重新展現它們的新生命,讓這些舊報紙內容,細細述說屬於那個時代的故事。
歷史新聞
綜合的.趣味的
「聯副」發刊告作者讀者
1951-09-16 / 聯合報 / 08版 / 聯合副刊
【編者】我們全民、民族、經濟三家報紙以不同的發言立場與同一新聞傳佈的原則出版聯合版,但為了爭取更多的新聞,副刊只有一欄。而且要適合三家報紙聯合發行後的各階層的對象,因此「聯副」將彙集過去三家副刊的優點,使之成為一個「綜合的、趣味的」副刊。
我們所謂綜合,是重在內容,而不是形式。我們只承認有死文學和活文學,不承認有舊文學新文學,因此,小說、散文、小品、圖書、不論它是創作或翻譯,說理或考據,國語體或文言,只要夠水準,有份量,「聯副」一律歡迎。
我們所謂趣味,決不是低級的,黃色的,而是從作者本身學識,經驗的豐富,反映於作品上文字的精鍊與運用,意識明朗,憎愛分明,使讀者在讀完之後,為那無瑕的結構,正確的考据,輕鬆的情調所吸引,而產生百談不厭的愉快感覺。
副刊的每一篇文章都應該有點價值,這就是給--給讀者什麼東西。如果作者既有豐富的題材,又沒有真知灼見,卻硬要擠出貧乏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來,那徒然浪費讀者的光陰。今天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動亂困厄的時代,肩負反共抗俄的歷史使命,我們始終認為副刊應該反映現實,針對現實,讓讀者從綜合中多面體味出時代和人生,從趣味中產起更大的興會和活力。
本刊園地絕對公開,希望過去曾為民族報「萬象」,全民日報「全民副刊」,經濟時報「小天地」,寫稿的作者,更以千百倍的熱忱來培育「聯副」的成長,使它能在今日自由中國的文壇上放一異彩。
最新文章
-
【舊地嶼遊‧佳作‧非洲】Patty/在街角遇見革命運動
2023-01-26 -
【舊地嶼遊‧佳作‧苗栗】徐正雄/八卦力村的往事
2023-01-25 -
【舊地嶼遊‧佳作‧臺北】天朗/台北植物園裡的「堡壘」
2023-01-12 -
【舊地嶼遊‧佳作‧新北】高琬婷/走過風雨的桶後
2023-01-09 -
【這些年‧那些事】利米/曾經閃亮的星光
2023-01-05 -
【舊地嶼遊‧佳作‧臺中】林宜蓁/臺中尋根散策
2022-12-30 -
跨年必收兩款NFT,告別2022最好的紀念!
2022-12-26 -
12則年度大事,回首今年的喜與悲
2022-12-21 -
用報紙紀錄獨特日子 「你的特別日訂製書」早鳥優惠中
2022-12-15 -
【這些年‧那些事】利米/畢業旅行的意義
2022-12-07 -
那些年我們吃過的宴客菜 復古飲品、南北貨小舖交織時光味道
2022-11-29 -
九合一選舉紀念報版,當日報版NFT化,收藏台灣關鍵時刻!
2022-11-27 -
2022九合一選舉也有NFT 《聯合報》頭版+全圖表期間限定免費收藏
2022-11-25 -
聽黑膠唱片學英語 1950年代力行書局發音唱片
2022-11-17 -
【舊地嶼遊‧徵文示範作‧高雄】林餘佐/下茄萣金鑾宮
2022-11-16 -
【舊地嶼遊‧徵文示範作‧澎湖】朱嘉漢/重返澎湖
2022-11-14 -
【舊地嶼遊‧徵文示範作‧臺中】小熊老師/散步舊城,尋訪臺中的味道
2022-11-10 -
【這些年‧那些事】利米/懷舊咖啡館之歌
2022-11-09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