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龍應台力保與文史團體的奔走「寶藏巖」從違章建築轉型成藝術村

2024-05-22 08:57 舒憶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寶藏巖聚落,鄰近台北公館的小觀音山邊,其命名源自當地信仰中心的寶藏巖寺。日治時期建有碉堡與兵舍等軍事設施,戰後在軍方的默許之下,逐漸出現外省軍人與退伍老兵自行搭建的平房聚落,這些建築沿山而建,特殊的景致,因此有「小九份」的稱號。

相較於有官方資源照顧的「列管眷村」,學者將這類聚落稱為「自力眷村」。寶藏巖聚落隨著時代演進,陸續有各地的移民或租客遷入,多為經濟弱勢族群,成為外界認為的城市邊緣地區,也有人稱為「台灣的調景嶺」。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1990年代開始,市府開始拆除寶藏巖聚落所謂的「違章建築」,因此引發當地居民的陳情抗議。由於媒體的廣泛報導,以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師生的倡議,市府的態度從拆遷轉向為保存。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為文化局長龍應台(左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為文化局長龍應台(左三)。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10/23 何福慶攝影)

1999年,文化局長龍應台實地走訪寶藏巖聚落,當時仍有八十餘住戶,以大陸來台的單身老兵為主,其他還有城鄉移民和原住民,大多為老弱婦孺,人口老化相當嚴重。龍應台首次提出「貧窮藝術村」的願景,希望國內外藝術家進駐寶藏巖創作與展覽,同時保存當地的文化特色。

後來,市府在寶藏巖聚落嘗試「文資活保存」的創新作法,包括承諾先安置後拆除,以中繼住宅短期安置原住戶,並重視原住戶之間的鄰里關係。經過數任市長的多年努力,寶藏巖國際藝術村於2010年正式營運,以藝術家與居民共存的方式,活化保存寶藏巖聚落。

寶藏巖行腳 龍應台驚艷

體驗罕見聚落底層文化 想起九份小山村 規劃好山水可成北市「綠肺」

2000-10-24/聯合報/19版/都會萬象

【記者蔡惠萍╱台北報導】就在繁華的台大公館旁,有這樣一個地方,依山傍水,具有豐富的生態古蹟文化之美,所住的居民卻是孤老無依的弱勢者。台北市文化局長龍應台昨天走訪都會中的邊陲文化聚落──寶藏巖,她表示,這裡雖然凋零卻處處充滿人與土地的感情,更是台北發展的歷史見證,未來希望能夠規劃成沒有堤防、親山亦親水的好地方。

位在汀州路三段二三0巷底的寶藏巖違建聚落,依著公館小觀音山的山麓上,百餘棟民房層層錯疊,可以遠眺新店溪和中永和,也因其沿山而建的特殊景致而有小九份的稱號。當地因有康熙二十年所建的古剎市定古蹟「寶藏巖寺」而得名,公館地區的土地公廟也坐落在此,是台北市南區相當重要的信仰中心。

昨天下午,文化局長龍應台在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的導覽下走訪這個被台北人忽略的邊陲地,也實際了解當地居民生活的狀況。目前,寶藏巖聚落仍住有約八十餘戶的弱勢者,以大陸來台的單身老兵為主,因此也有「台灣調景嶺」之稱,還有部分的城鄉移民和原住民。

由於它早被規劃為公園處的預定地,因此,十多年來一直處於拆除與保留的拉鋸戰中,居民也不斷地往外搬遷,目前幾乎都是「老弱婦孺」,人口老化情形十分嚴重。(下略)

《新聞眼》

山城聚落凋零 怎麼活保存?

2007-01-31/聯合報/A7版/綜合

【本報記者楊正敏】寶藏巖有「台灣調景嶺」之稱,台北市政府從民國八十二年就編列預算進行公園開闢工程,至今超過十年。原本要闢設公園,到現在的「活保存」歷史聚落,歷經五屆市長任期,聚落逐漸凋零,等到一切塵埃落定,活村子可能已經成為死村子了。

寶藏巖依山而建,是個大都會裡的小山城,形成特殊的底層聚落文化,甚至有「小九份」之稱。一排排入口的信箱,蜿蜒崎嶇的巷弄,隨時有柳暗花明的驚喜,大導演侯孝賢曾在這裡拍過不少作品。

數十年來寶藏巖已是台北地景印象之一,前台北市長馬英九上任後,全部拆除改建公園的計畫也有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原來的違建被視為文化資產保存,社區內住民的生活型態,人際脈絡也要原汁原味留下。

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龍應台更提出「貧窮藝術村」的構想,保存原有的社區,並提供最簡單的生活條件讓藝術家進駐,成為藝術家與住民共生的聚落。(下略)

最新文章

圖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3/04/01 林錫銘攝影)

從7間企業到世界級科技城 新竹科學園區40多年的變遷

2024-06-15
國立台灣文學館預定十月開館,由原台南州廳改建,外表美輪美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百年建築曾為台南市政府所在地! 「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前世今生

2024-06-13
中部海線地區保留日據時期原貌的日南車站,也是火車迷喜歡造訪的據點之一。圖/聯合報...

海線最美中繼站 百年建築日南車站

2024-06-13
各界人士前往市立殯儀館弔祭陳誠故副總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5/03/08...

北市第一殯儀館一甲子走入歷史! 短期內綠地和停車場將取而代之

2024-06-12
原訂舊曆年前通車的萬板大橋,由於台北端,環南市場商家反彈,而將延期。圖/聯合報系...

連結雙北生活圈的重要幹道 「萬板大橋」籌建9年通車

2024-06-12
受到大陸冷氣團影響,台北連日陰雨,造成排水系統不良的忠孝西路大亞百貨公司前公車站...

忠孝西路 台北交通要道 喚起時代記憶 

2024-06-11
建成圓環新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04/10 張福興攝影)

逃脫不了拆除命運 建成圓環玻璃美食館經營13年回歸綠地

2024-06-08
5566格鬥天王原聲帶預購握手會,昨天下午在大直美麗華百貨正門對面廣場舉行,寒流...

大直美麗華屹立不搖20年 北台灣最大摩天輪營造都會浪漫

2024-06-06
台灣第一座水資源博物館(前身為自來水博物館)開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

古蹟也能玩水 首座集戲水、健行、夜景與古蹟於一身的台北市自來水園區

2024-06-02
高雄市左營區哈囉市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24/05/30  王勇超攝影)

比諧音梗更搞笑!高雄「哈囉市場」命名背後有故事

2024-05-31
來源:聯合報-07版(1973/06/17)

70年代新店地區的游泳聖地! 「青潭游泳池」特殊設施轟動一時

2024-05-30
橫跨台北市士林區與台北縣三重市之間淡水河上的重陽大橋,卅日上午十時舉行通車典禮,...

大髮夾彎曾被戲稱「騎士殺手」 重陽大橋跨越淡水河1990年完工

2024-05-30
士林區外雙溪明德樂園度假村的建築造形別具風格,是夏日度假避暑的好去處。圖/聯合報...

北台灣最大明德樂園 廣達創辦人林百里買下變菜園

2024-05-30
在中壢市中源戲院黃老闆的堅持下,門口的所有電影看板都是謝森山手繪創作。圖/聯合報...

數位時代的無奈!追憶中壢手繪看板近40年老戲院「中源戲院」

2024-05-29
位於台中新市政中心旁的新光三越百貨最近開始動工,帶動建商陸續進駐推案,產品規劃均...

田中央建百貨?台中新光三越七期拓荒,如今地王、店王統包

2024-05-25
台北市新建敦化路跨越縱貫線鐵路陸橋「復旦橋」,六日舉行通車典禮,中外來賓五百餘人...

台北消失的橋樑 敦化南北路上的「復旦橋」興建、拆除都是因為它

2024-05-23
公視在台北寶藏巖舉辦「台北新故鄉」社區報導紀錄影像「影視歸鄉」系列活動。圖/聯合...

當年龍應台力保與文史團體的奔走「寶藏巖」從違章建築轉型成藝術村

2024-05-22
在北區欠缺大型百貨公司的有利條件下,天母一帶已經由純住宅區蛻變為新興的商圈。雖然...

天母廣場30多年前舊照 高級住宅區發展出獨特商圈

2024-05-19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