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台灣人 「李遠哲」致力研究不遺餘力

2024-08-13 15:37 報時光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和他的夫人,下午搭機回到國內,李遠哲夫婦在記者會上展示所獲的獎牌和獎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6/12/17 程川康攝影)

李遠哲博士,1936年出生於台灣新竹,是台灣首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他年幼時受到居禮夫人傳記的啟發,立志成為一名科學家。1955年,李遠哲進入台灣大學主修化學,後來又在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繼續深造,這所學校當時是台灣唯一的原子能研究與教學機構,他獲得碩士學位後,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學位,並於1965年順利畢業。

在取得博士學位後,李遠哲轉赴哈佛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並加入赫許巴赫教授的團隊,致力於交叉分子束實驗技術的研發。早在1960年代初期,交叉分子束技術已被運用於研究鹼金屬離子的化學反應動態,但無法觀測到鹼金屬以外的離子運動。李遠哲和他的團隊從零開始,在十個月內設計並建造出名為「希望」(Hope)的全新儀器,成功偵測任何化學反應中的分子運動模式。

這一革命性的發明使李遠哲成為化學界的重要人物。他在多所大學任職,持續改進交叉分子束儀器,並發表了許多關於分子結構、能量分佈與化學動力學的重要研究。他提攜了大量博士生,為化學界做出重大貢獻。1986年,李遠哲和赫許巴赫因為「希望」為化學研究帶來的突破貢獻,與同樣研究化學動態學的約翰.波拉尼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這項貢獻經過近二十年的時間終於獲得廣泛認可,並使李遠哲成為至今唯一的台籍諾貝爾獎得主。

1994年,李遠哲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回歸激勵了許多海外台籍科學家返鄉,促進了台灣學術界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成熟。從青年科學家到年長的社會改革推動者,李遠哲數十年間的努力深刻影響了台灣與世界,他靠著紮實的實力和堅持,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諾貝爾嶄新得主‧李遠哲虛懷若谷 歸功台灣基礎教育‧裨益學術研究生涯

得獎不會改變生活方式‧可為子女樹立良好楷模

1986-10-17/聯合報/03版/第三版

【本報舊金山記者張亦男十五日電】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十五日說,台灣的教育對他的學術研究生涯極有助益,尤其是基礎教育系統。

第四位華裔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形容自己的得獎感覺是「興奮、驚訝和意外」。李遠哲十五日下午結束新墨西哥州的會議返回舊金山,下午四點半,在舊金山國際機場出席柏克萊加州大學和勞倫斯實驗中心為他舉行的得獎後第一個記者會,共有百餘位中外記者出席。

李遠哲回答記者說:「科技研究是國際性的,我的得獎或許可以使台灣的年輕人更努力從事研究工作。」

現年四十九歲的李遠哲打趣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獲悉正式的得獎通知。」

李遠哲十五日上午在新墨西哥州旅館的電梯中,有人和他握手道賀,並表示「昨晚能和你同聚一堂真是榮幸。」李遠哲以為對方指他昨晚發表的演講很精彩,走出電梯,又有人向他恭喜,他才覺得該問問是什麼事,一問之下,才知是莫大的喜訊。

李遠哲謙虛地表示,過去廿年中,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化學基本力學的領域中貢獻良多,就是在柏克萊加大化學系中,也有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他的獲獎,實在很意外。李遠哲認為,得諾貝爾獎,絕不會改變他日後的生活方式,得獎倒是可以為他的三名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楷模。

計畫怎樣花這筆獎金?也不在李遠哲的考慮範圍之內,他說:「我太太主管家中經濟財政,這是她的問題。」李遠哲現在最擔憂的問題是,他的研究室正在搬家,他怕移動實驗器材、物品時,會滴了什麼液體,或打破什麼東西。

李遠哲青梅竹馬的夫人吳錦麗說,早上六點鐘,華府一個記者在電話中告訴她這個好消息,然後就是一連串接不完的電話和接見不完的記者,使她「根本來不及思考先生得諾貝爾獎的感覺!」吳錦麗和李遠哲小時候就認識,台大外文系畢業後,吳錦麗在新竹女中教三年書,再來美國,先在研究所讀書,後來因為有了小孩,又因為李遠哲的研究工作太忙,吳錦麗就專心做家庭主婦。他們的大兒子李以群今年廿二歲,印第安那大學畢業主修新聞,二兒子李以欣年廿歲,在柏克萊加大讀生理學,女兒李以旋十七歲,現在高中三年級。

在記者會中,李遠哲談到他在台灣讀書的經過,小學五年級時,李遠哲參加棒球隊,校長要他拿著手套專心打球,六年級時,又參加桌球隊,並代表校隊贏得冠軍,小時候的體育活動,使他現在仍對打棒球和壘球興趣十足,每星期和同僚學生們總要練一次球。美國人風靡的美式足球,李遠哲興趣缺缺,他十分幽默地說,「我是四十九!」不過李遠哲不是指舊金山的四九人隊,是指他現年四十九歲。

李遠哲初中、高中都就讀新竹中學,他在學校參加管樂隊,並未參加新竹中學著名的合唱團;在樂隊裡,李遠哲吹伸縮喇叭。

李遠哲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歷史上第十五位贏得諾貝爾獎者,其中三位已經過世,也是柏克萊加大化學系第七位得諾貝爾獎的教授。

李遠哲一九五九年台灣大學畢業,一九六一年清華大學研究所畢業,他說,這些教育都為他打好科學基礎。一九六五年,李遠哲取得柏克萊加大化學博士學位,六五至六八年,分別在勞倫斯實驗中心和哈佛大學研究,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四年,在芝加哥大學任教,一九七四年重返柏克萊加大。

李遠哲說,當年他選擇柏克萊加州大學,正因該校具盛名,「今天,柏克萊加大不但有最好的學生,也有最好的老師!」李遠哲說,他本想在取得博士學位後,就回國服務,但是因為很多研究工作,無法立即回去,不過他時常想回台灣,以其所學回饋鄉梓。

李遠哲在一九七九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院士,並於今年三月,由雷根手中領取象徵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獎章」。

李遠哲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暑假剛回國參加院士會議,今年年底也將返國,為同步輻射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李遠哲將和他的夫人吳錦麗一同去瑞典領獎。

最新文章

胡金龍將赴美展開新的棒球旅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2/11/06 陳明正攝...

第五位登上大聯盟 「胡金龍」從美國打回台灣創下多項打擊紀錄

2025-09-16
燒成這樣 署立新營醫院北門分院大火造成12人死亡,多人嗆傷,起火點疑為位於二樓的...

火噬新營醫院釀12死、逾70嗆傷 嚴重大火竟是人為!

2025-09-15
狄鶯(左)有夫有子萬事足。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0/04/07 潘瑋翎攝影)

2000年元旦生小孩 「千禧寶寶」嬰兒潮 演藝圈孫安佐也是其中一員

2025-09-15
「治平專案」掃黑行動,省刑大從台北市石牌保一總隊押解天道盟天德會會長張德潤(中)...

1990年代開啟全國大掃黑「治平專案」 黑道大哥直升機押送綠島

2025-09-14
星報發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07/25 本報記者攝影)

1999年聯合報系「星報」創刊 追星族必看號稱「年輕人的報紙」

2025-09-12
東信電信卅一日晚上將在台中體育場舉辦大型跨年晚會,將在當天晚會主持人唐從聖及賈永...

「選東信,最動心」還記得東信電信嗎?

2025-09-11
民進黨在台北市舉行「國會全面改選」示威遊行,遊行隊伍分三路,分別由台北市孔廟、龍...

台灣史上政治懸案之一 前高雄縣長余登發猝死自殺他殺迄今仍是謎

2025-09-10
由一封徵婚信締訂良緣的日本小姐北野信子與我國新郎王華中,十二日在台北地方法院公證...

漂洋過海來愛你!未曾謀面即定終身的跨國愛情故事

2025-09-09
為增加台灣本土的報導比例,讀者文摘中文版首次設置台北編採部主任,九月份起延攬詩人...

「讀者文摘」中文版出刊一甲子停刊 曾經的閱讀窗口已成為回憶

2025-09-09
「華麗與蒼涼-張愛玲遺物紀念展」於皇冠藝文中心舉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7...

海派作家張愛玲逝世三十年 1995年於洛杉磯公寓結束傳奇一生

2025-09-08
來源:聯合報-A9 社會(2019/09/26)

借竅驅魔? 邪教「聖母」林欣月教唆打死信徒 連孩童也難逃毒手

2025-09-05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羅紹和少將上午說明國軍針對「南瑪都」颱風侵襲災情,國軍救援情形。...

「史上最強發言人」退伍後去哪了? 羅紹和少將轉身投入公益

2025-09-04
來源:聯合晚報- A1 要聞(2013/04/12)

知法犯法!幕後黑手竟是律師|2013年高鐵炸彈案

2025-09-03
抗議無薪假 為抗議企業雇用外勞卻讓本勞無薪休假,團結工聯昨天上午串聯千位勞工包圍...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台灣 不景氣就連台積電、聯電也放無薪假

2025-09-02
明日報今天中午停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1/02/21 楊光昇攝影)

PChome創辦人詹宏志曾創首家網路原生媒體 卻一年燒光資金收攤

2025-08-29
台北市議員昨天舉行「保力達『啤兒綠茶』廣告,是酒?還是茶?」記者會,並與各局處討...

是啤酒還是綠茶?保力達推出「啤兒綠茶」廣告爆紅卻引發爭議

2025-08-28
重新整修過的家齊女中校門,彷彿訴說著在八十三年優良傳統的基礎下,開創一個全新的未...

台南家齊女中百年校史 9年前改名「高中」校友依依不捨

2025-08-27
重新修建的台中市樂成宮落成啟用,已恢復昔日莊嚴的外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

網友票選最靈!「樂成宮」月老人氣超越台北霞海城隍廟

2025-08-26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