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報》打開探索世界的航道 | 日治時期林獻堂父子環球畢旅見聞記

2024-12-19 12:35 文 | 吳宇凡(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自15世紀起,探險家們戮力於世界探索與發現,補足了地理上的缺失,更彌補了人們知識上的空白。這些英勇的歷程成為了小說、話本的題材,增進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與期待。17、18世紀,傳教士、商賈在世界遊走,新奇的事物讓國與國之間的隔閡逐漸鬆動,歐洲貴族開始盛行壯遊(Grand Tour),並開始影響了中產階層;19世紀西方列強對於東方世界的強勢衝擊,也因此促使了許多人開始對各國進行探索與學習,並出現了許多東方人觀看世界的紀錄。1927年(昭和2年)5月,臺灣仕紳林獻堂帶著兩個甫自大學畢業的兒子,以視察歐美、畢業還願為理由,也踏上了環遊世界的壯遊;這趟旅程以歐、美為核心,不僅讓父子三人見證了世界的發展,其於《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所刊載的遊記更讓當下的臺灣人,一同進入探索世界的航道。

凡爾納《八十日環游記》讓環遊世界不再遙不可及

自15世紀以降,世界大發現讓西方人不再陌生於跨國域的旅行方式,也因此諸如馬蒂亞斯˙許萊登(Matthias Jakob Schleiden)《穿越黑暗大陸》(Through the Dark Continent)類型之紀錄層出不窮,甚而出現通俗性的小說,刺激著人們對於世界的想像。清末西方小說翻譯風盛,許多知識、文化、思想與價值觀,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入華人世界,不僅刺激著白話文學的發展,更提升人們對於世界的嚮往。1900年(清光緒26年),法國文學家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1905)著名小說《八十日環游記》(Le tour du monde en quatre-vingts jours,1873年法國出版,後多譯為《環遊世界八十天》)中譯版在上海付梓,生動並貼合著世界遊歷的故事情節,瞬時引起時下中國學人、仕紳關注。《八十日環游記》的故事內容主要闡述主人翁與人打賭,因而踏上八十日環遊世界旅途之所見所聞。小說特殊之處有二,其一係以百科全書式的手法,將世界各國的風土民情,以符合邏輯之地理時序逐一融入於故事中;其二則是故事背景係以撰寫當下的1870年代為基礎,貼合著讀者所在之真實世界,也因此當讀者在閱讀小說的同時,對於小說中所描述內容以及八十日得以環遊世界一週產生嚮往與期待。

凡爾納《八十日環游記》的出現刺激了許多人走向環遊世界的旅途,如1889年(清光緒15年)美國《世界報》記者伊麗莎白.珍.科克倫(Elizabeth Jane Cochran),追尋著凡爾納小說的路線,耗費了72天完成環遊世界的壯行;科克倫之後踏上行旅者絡繹不絕,凡爾納協會甚至提出讀者若依據小說中的路線與交通方式規劃環遊世界並打破紀錄者,頒發獎盃並提供旅程中財務上之資助,則可見該小說對於人們探索世界的影響。1913年(大正2年)9月8日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環遊世界〉的新聞,該則新聞闡述了近期環遊世界最快的紀錄僅需35日,打破了過去旅行家們的推算, 相關內容是否係為凡爾納小說影響的範疇並不得而知,然而隨著小說的普及與相關報導的出現,讓同一個時代的人們意識到環遊世界並非遙不可及,而這樣的想法並深植在當時的每一個人的心中,許多世界遊歷的紀錄也因此應運而生。

大學畢業的還願──踏上環球壯遊的林獻堂父子

1926年(大正15年)2月6日、2月7日,日文、漢文版《臺灣日日新報》分別刊登了臺灣仕紳林獻堂即將出遊遠行的訊息,報導中並稱「臺中林獻堂氏,於數日前,向同州大屯郡役所,請附與海外旅券,林氏此行目的,為其令郎林猶龍氏,於本年四月,將畢業東京帝大,屆時父子一同,豫訂約一箇年間,視察歐美」。(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年2月7日,第4版) 根據林獻堂遊記中所稱,「余之蓄志漫遊於今十有八年矣,爾時攀龍十歲猶龍九歲,率之留學東京則發此大願,謂二子若能倶畢業大學,即率之同作歐美漫遊」,並稱「攀龍一昨年畢業帝大,猶龍昨年畢業商大,即欲實踐吾志以作環球一週之遊」,(林獻堂,〈環球一週遊記 (一)〉,《臺灣民報》,1927年8月28日,第7版)換言之,林獻堂踏上環遊世界的旅程目的有二,其一係為視察歐美,其二則係為因應兩個兒子順利於大學畢業,並應過去祈求之發願,儼然成為自己進修學習暨兩個兒子之畢業旅行。

日文版(左)、漢文版(右)《臺灣日日新報》先後刊登林獻堂海外旅遊消息。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1926年2月6日,第5版;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年2月7日,第4版(圖/聯合知識庫)
日文版(左)、漢文版(右)《臺灣日日新報》先後刊登林獻堂海外旅遊消息。資料來源: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日文版,1926年2月6日,第5版;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6年2月7日,第4版(圖/聯合知識庫)

從相關紀錄、論述與其後〈環球遊記〉中不難發現,林獻堂環遊旅行顯然受到了康有為、梁啟超旅外經驗與「必須努力研究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思想等學問」想法之影響,(葉榮鐘,〈林獻堂與梁啟超〉,在《臺灣人物群像》,頁184)並且在行前計畫性地收集資料、規劃行程、撰述遊記與日後刊載。即便環遊世界的成因多元,摒除旅行觀光等目的,林獻堂歐、美視察的想法確實與康、梁論述貼合,針對歐、美諸國在政治、經濟及其他社會制度上之作法以為借鏡,更期待將旅行作為媒介,以軟化的方式使其理念與想法融入遊記,藉由媒體宣傳改變當下臺灣民智,從而作為日後政治改革之基礎。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臺灣日日新報》大張旗鼓地宣傳,讓林獻堂海外旅遊成為眾所皆知的事情,然而,實際上父子三人出行則因事(諸如臺灣文化協會分裂、落馬受傷等)延宕至隔年5月方踏上行程。1927年(昭和2年)5月15日,林獻堂父子在親友數日的歡送之下,自基隆出發,依序抵達廈門、汕頭、香港、新加坡、彼南(檳榔嶼)、古倫姆、亞丁,並於6月10日自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於6月18日航抵義大利南端,正式進入此行之核心區域。

以歐、美為核心的行程──英、法、義、德、美世界強權的見習與觀摩

近代歐、美國家崛起,使得「先進」成為了這些國家的代名詞,亞洲各國無不望其項背,也因此在此次行程中,歐、美各國自然成為視察核心,也因此在時間安排上亦集中於此。林獻堂等人在歐洲所踏足國家,依序包括義大利、英國、英格蘭、蘇格蘭、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摩洛哥、瑞士、西班牙,停留長達9個月之久,並於1928年(昭和3年)3月14日自法國啟程,是年3月20日抵達美國紐約。在美國林獻堂父子三人停留50日,並先後前往波士頓、華盛頓、芝加哥、道奇市、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洛杉磯、優勝美地(Yasemite)、舊金山,並於1928年(昭和3年)5月9日搭上天羊丸返回橫濱,結束長達1年多的旅程。

歐、美遊歷行程中,從遊記篇幅與停留時間來看,又以英、法、義、德、美為觀察的重點,林獻堂不僅從其國家地理、人口、歷史、發展、事物、機構等進行闡述,更遊歷各大城市,諸如倫敦、湖區、格拉斯哥、愛丁堡、羅馬、拿坡里、龐貝、巴黎、佛羅倫斯、威尼斯、米蘭、海德堡、法蘭克福、波昂、科隆、柏林、德勒斯登、漢堡…等,加上後來美國行程的紐約、華盛頓、費城、波士頓、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共計60餘座城市,搭配著旅程中之所聞、體驗,讓讀者能深入了解該國之發展。

政經制度與發展是林獻堂此行的目的,也因此在行程中多會見其見習與觀摩的描述。在第13回遊記中,林獻堂描述前往世界議會政治最早最發達之英國上下兩院旁聽的情形,在遊記中藉由建築及相關設置的描述,延伸至英國自由與人權議題、介紹議會制度;林獻堂並進一步旁聽議會內容,「是午爲印度經濟問題的演說,而演說者,不因出席人數之少,仍是熱心詳細說明。余等傍聽半小時,然後退出,是日的傍聽席幾無立錐之地」,較為特殊之處則在於林獻堂注意到女性參政的議題,「婦人佔有十內之六、亦可見婦人之關心政治也」。(林獻堂,〈環球遊記(十三)〉,《臺灣新民報》,1928年2月5日,第7版)第128回遊記則描述描述於國會開會之際前往美國華盛頓,「余等來時適在議事中,上院議員,出席者三十餘人,下院議員,出席者五十餘人,余皆旁聽約十分鐘」, (林獻堂,〈環球遊記(一二八)〉,《臺灣新民報》,1931年4月18日,第11版)第129回中則前往美國白宮參觀,「若總統不在時,則開放任人觀覽,余等來時,適其不在,乃得入觀」,參觀後並稱「其美麗宏大,不及臺灣總督官邸多矣」,(林獻堂,〈環球遊記(一二九)〉,《臺灣新民報》,1931年4月25日,第5版)則可見其將美國與臺灣比較之心態。

第11回〈環球遊記〉中之〈英國見聞錄〉。資料來源:林獻堂,〈環球遊記(十一)〉,《臺灣民報》,1928年1月22日,第7版(圖/聯合知識庫)
第11回〈環球遊記〉中之〈英國見聞錄〉。資料來源:林獻堂,〈環球遊記(十一)〉,《臺灣民報》,1928年1月22日,第7版(圖/聯合知識庫)

晚餐席上的專制君主──林獻堂視角下的人物刻畫

林獻堂父子停留最長者為英國98日,其次為法國81日,第三則為美國50日;長期的停留或係因地理位置的方便性,如林獻堂在報導中述及停留法國巴黎的原因,其稱「余之歐洲漫遊,以巴黎為中心,蓋因南北歐往來所必經之孔道,又兼累贅行李可以暫寄於此故也」,(林獻堂,〈環球一週遊記 (二七)〉,《臺灣民報》,1929年1月1日,第10版。)或係因病不得不暫停行程(在英國倫敦時因病停留了數日),並不能直接說明林獻堂等人對於當地的關注,然長時間在同一個地方停留,卻也使得林獻堂一行人得以有更多的時間感受當地社會制度、風土民情,喝咖啡、感受法國菜、聽歌劇、遊公園、搭電車,參觀博物館、動物園,騎乘大象/駱駝,亦使遊記的內容並非僅止於事實性的介紹,而能有更多部分屬於林獻堂當下之情境。

以停留最長的英國為例,因為時間較多,也因此除了觀光訪視之外,讓林獻堂等人得以與許多人互動。在英國可以看到許多林獻堂與人互動交談的描述,而在互動的過程中,亦可見其觀察。這些互動的人中,或為友人、或為醫生、或為遊歷中所遇到的人,每一次交談的描述,都讓人們見識不同文化背景行為、想法與價值觀。在遊記第21回中,林獻堂描述了與英國友人披野遜夫婦用餐時,所觀察英國主婦在用餐時的角色及特色。其稱「主婦在晚餐席上,眞如一個専制君主,食後時她未起位,無論何人槪不得離席,若先離席者,則爲失禮」,這樣的論述並非負面批評,而係說明英國婦女在餐席上善於掌握氣氛、流程,其並進一步描述「所食之肉皆由她宰割分配,若其所喜的,則多割與之,若其所不喜的,則少割與之,此就惡的一方面而言。若就善的一方而而言,她如一個公僕,分配時,知某人不要食肥肉,她則選精的與之,知某人食量較大,則多割與之。待至食完,則又一々問其再添否。若室中寂靜無語之際、她則尋一有趣問題,以開滿座的話門。她又必待至衆人議論終了,方始起位,衆人亦隨之離席」。 (林獻堂,〈環球遊記(二一)〉,《臺灣民報》,1928年4月1日,第5版。)從中可以感受到林獻堂對於人物描述及深入觀察的特性。在英國的時間較長,也讓林獻堂有時間能在生活週遭遊走,參觀博物館、動物園,甚而於公園中散步。在第16回遊記中,林獻堂描述其平常會到公園散步,並觀察到公園與臺灣不同之處:「余於一週間中,總有一二囘到公園散步,非是則常感着欎々不快。園之中草地多於植木,以新從熱帶來此之人視之,頗爲不解。及後,方悟凡來此之人,蓋爲浴日光而來,非爲乘凉而來也。」(林獻堂,〈環球遊記(十六)〉,《臺灣民報》,1928年2月26日,第5版。)相關論述則可見停留時間長短反映在生活體驗的描述上。

臺灣人視角下的世界──林獻堂〈環球遊記〉的撰述與連載

1928年(昭和3年)5月25日,林獻堂回到了日本橫濱,結束長達1年多的旅程。為了發揮此趟旅程之效益,林獻堂自出現前即規劃遊記的撰寫與刊登。事實上,自林獻堂出發後第3個月即於《臺灣民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環球一週遊記(一)〉的文章,並先後於《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分作4年餘進行連載,共計151回(最後一回為152回,實際刊載151回)。林獻堂父子結束行程抵達日本橫濱時,《臺灣民報》僅刊載至1927年(昭和2年)6月29日英國行程之見聞(第26回),尚不達整體遊記之兩成,換言之,這些遊記前26回係林獻堂於旅途中同時進行,如1927年(昭和2年)9月28日至30日,在倫敦依序完成〈泰吾士河遊記〉、〈保羅寺遊記〉、〈倫敦遊記〉,並透過郵寄送至臺灣排印,其餘內容則係1928年(昭和3年)至1931年(昭和6年)結束行程後才陸續整理發表。

林獻堂父子的旅遊紀錄在〈環球遊記〉的連載下吸引著各界的目光,甚至時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都讀過他的遊記,並引頸期盼相關內容得以集結付梓。事實上,林獻堂相當重視遊記的撰述,甚至在其日記中可以看出其對於遊記內容的自豪與在意。1941年(昭和16年)10月3日,林獻堂於日記中提及,「埃及獨立一篇,當時之搜羅材料頗詳,而余之立論亦不惡,今日讀之仍是津津有味」,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1年10月3日)顯然對於過去在撰述遊記時資料的收集與整理相當滿意。同樣的,若有人未經他同意而恣意刪修其文字,林獻堂亦會有不高興的時候。1941年(昭和16年)11月5日,林獻堂在日記中寫道:「簡荷生昨晚持《南方》雜誌之校正本來,余之〈環球遊記〉埃及獨立一篇而削去結論一段,則此篇之文字毫無精神矣,余甚不說〔悅〕。他言欲另印以添補,今朝引其編輯吳漫沙來道歉。」(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1年11月5日)則可見林獻堂對於〈環球遊記〉內容的要求,也正因為這樣,致使相關遊記需要仔細修改校對,至其過世時仍未見付梓,甚為可惜。

林獻堂與其兩子為期378天的歐、美壯遊,完成其視察歐美、大學畢業還願之目的,更以〈環球遊記〉第一人稱的記敘手法,貼合著旅程地理時序,將旅程中之所見聞者,深入其歷史發展、政經制度、風土民情,不僅觀察詳盡、資料完善、校對認真,並以臺灣人的文化與價值觀提出見解,反映林獻堂獨有之思維、期待與價值觀,無論係當下或至今日,仍深獲各界好評並為人所稱頌,可謂屬於一個時代臺灣人難得的旅行。

📖聯合知識庫 | 近代報刊資料庫

《臺灣民報》(1920 ~ 1932)起源於 1920 年留日學生所創辦的《臺灣青年》月刊,後逐步發展為《臺灣》及《臺灣民報》,由蔣渭水先生 1923 年 4 月 15 日於日本創辦的一份純白話文報紙。臺灣日治時期中臺灣人所創辦影響力最大的報紙。

團體採購洽詢 | service@udndata.com

最新文章

唱片行成青少年的熱愛店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數位時代的老派追星日常 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

2024-12-23

《臺灣民報》打開探索世界的航道 | 日治時期林獻堂父子環球畢旅見聞記

2024-12-19

《臺灣民報》上的壯遊──日治時期臺灣仕紳林獻堂的〈環球遊記〉

2024-12-13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偉雲博士 圖/作者提供

對話司馬遷、打造專屬美妝顧問--中研院馬偉雲博士讓AI更接地氣

2024-11-14
機車最早是從腳踏車改良而來,因此早期機車廣告標榜「會騎腳踏車就會騎機車」。《聯合...

有夠「機車」!三陽、光陽的兩輪傳奇

2024-11-05
圖/Canva

微笑徜徉的夢想配備——兼論《臺灣詩學學刊》的典範形

2024-10-25
「台灣文學知識庫」新收錄詩學三刊物-《台灣詩學季刊》、《台灣詩學學刊》與《吹鼓吹...

站在世紀之交的風口 --台灣詩學三刊物上線的時代意涵

2024-10-09
「臺灣文學知識庫」新收錄《臺灣詩學季刊》、《臺灣詩學學刊》與《吹鼓吹詩論壇》(圖...

臺灣詩學庫 | 數位工具帶來詩學新視野

2024-09-23
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以及那年的國慶閱兵轉播,都大大刺激了民眾購買電視的意願,...

從收音機、電視機到洗衣機 伴隨台灣家庭半世紀的聲寶與台灣三洋

2024-09-02
圖/Canva

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4-08-07
《聯合文學》歷年封面設計(圖/聯合知識庫)

文獻寶塔:我與《聯合文學》知識庫

2024-08-02
由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生產的金鳥蚊香雖然商標不變,但在戰後一度名為「雞冠蚊香」。...

請享受沒有蚊子的夏天! 蚊香為什麼都是螺旋型?

2024-06-24
《書評書目》歷年封面設計(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克服選擇障礙,在書海中找到知音作品

2024-05-23
左至右:高陽《李娃》,《風塵三俠》,《少年遊》(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副刊的前世今生 | 長篇小說連載的美好時光

2024-05-10
《風月》報版(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本物件為壯陽藥海報。海報上一位西方女子跪坐在地,僅著紅色內褲,上半身罩著黑色薄紗...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
他們不再老去

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2024-04-02
〈健素〉,《聯合報》,1965年1月1日,11版

改善國民營養年代的補給品:健素糖

2024-04-01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