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金屬的石化工業:塑膠
文︱王韶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
圖︱王韶君、聯合知識庫
你還記得最近一次喝到的手搖飲料是用什麼裝?買水煎包或蔥油餅,老闆用什麼裝給你?在超市或超商買東西,忘了自備購物袋時,只要付一個銅板就可以買到的提袋,又是什麼材質?
想起來了嗎?是啊,都是塑膠。仔細一想,生活中有好多塑膠製品,習以為常到讓人忘了它的存在。在減塑意識日漸盛行的當代,或許也不曾想過,1950年代初期,在政府鼓勵政策下,聚氯乙烯(PVC)、聚乙稀(PE)等塑膠原料,與臺灣石化工業相連,臺灣的塑膠工業在政府獎勵投資政策下,開始起步,帶動臺灣經濟成長。(王梅君撰,《臺灣區塑膠工業續篇(一)》,臺北:臺北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99,頁1-3。)
強力代金屬
塑膠工業屬於石化工業,1954年,在時任經濟部分尹仲容的推動下,由民間企業者成立「福懋公司」(1957年更名為「臺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製造聚氯乙烯塑膠(PVC)。1956年,美國技術援助,協助成立製造塑膠原料的工廠,並提供採購機器和工廠工程監工的費用。(〈中央社華盛頓三十日專電〉,《聯合報》,1956年4月1日,1版。)
廠商紛紛投入設置塑膠工廠之初,因原料多為易燃品,曾發生不少火災事件,因此政府在1950年代初期,對設廠規定較多,之後才逐漸放寬。塑膠依化學結構,可以分為熱塑性塑膠和熱固性塑膠。(王梅君撰,《臺灣區塑膠工業續篇(一)》,1999,頁2。)塑膠原料極多,像是聚乙烯(Polyethylene,P.E.,俗稱軟塑膠)、聚苯乙烯(Polystyrene,簡稱P.S.,俗稱硬塑膠)、)聚丙烯(Polyproplene,簡稱P.P.)、電木、尿素、賽璐珞等,都是塑膠原料,依原料結構被運用製作不同的製品,如:透明塑膠袋、收音機殼、冰箱內殼、冰箱內器皿,冰淇淋盛杯、果盤以及食品包裝,也有用於製作一般用品和建築材料,如:沙發皮布、桌巾、硬質水管、窗簾、浪板、各種鞋類等,甚至是製作電器用品的燈頭、插座、開關等物品。(〈設立塑膠工廠 建廳訂定審核標準〉,《聯合報》,1952月4月1日,3版;〈省化學工業如雨後春筍〉,《聯合報》,1952年4月11日,3版;〈設塑膠加工廠限制已放寬〉,《聯合報》1955年3月9月,4版;〈新產品玻璃纖維強力塑膠〉,《經濟日報》,1969年8月1日,3版。)
臺灣在1950年初期,雖還未能自製塑膠原料,倒是生產不少塑膠商品,例如包裝材料的出現即是塑膠的新發明,當時,臺灣知名的糖業也向廠商訂製能夠防潮防水的塑膠薄袋來包裝方糖,一時蔚為話題。1955年的塑膠製品展覽會呈現塑膠製多元產品的成果,當代常見的塑膠製的拖鞋、涼鞋、雨鞋也開始登場。(〈車路墘糖廠製造方糖〉,《聯合報》,1953年3月21日,5版;〈套購花粕琉商弄巧 砂糖時髦也著塑膠〉,《聯合報》,1954年11月18日,4版;〈塑膠品展覽會今揭幕〉,《聯合報》,1955年4月29日,4版;〈橡膠工業公會決定明年外銷品以鞋類為主 會員大會通過要案〉,《聯合報》,1960年10月16日,5版。)
物美價廉多品項
當臺灣的塑膠製產達到一定產能,商品也五花八門,從單向的塑膠原料產製,到多元原料的研發,由於許多塑膠工廠陸續建廠,塑膠製品所需的機械和器具之需求量也變大。開始可以從廣告上,看見有些工廠推出可承製大型而標的塑膠品,不僅代客加工,且具有價格低廉、不縮水、不變型、色潤光滑等特點,都是塑膠製品的便利性。1960年代起,有各類塑膠袋的投資、製作,PE(聚乙稀)、Polystyrene(保麗龍)都是塑膠原料,具柔軟、輕便、透明等特點,適於印製,也適合包裝。因各類塑膠袋陸續產製,也開始出現因應塑膠袋的封口機。(〈華孚工業公司塑膠廠〉,《聯合報》,1961年4月23日,4版;〈中美合資設廠製塑膠袋 經部定今日邀有關研究〉,《聯合報》1963年12月27日,5版;〈塑膠工業機器當局放寬進口 鼓勵設立新廠俾免獨佔〉,《聯合報》,1964年8月20日,5版;〈PE塑膠適合食品包裝〉,《經濟日報》,1968年4月15日,4版。)
各項工業品都有塑膠的蹤影,塑膠被稱為玻璃纖維、強力金屬、代金屬塑膠等,其運用與創意遍及:花束、眼鏡、唱片、塑膠鞋、提袋、地磚、百葉窗、天花板、水管、雨衣、迴紋針等商品,也有緩衝材保麗隆、泡綿的問世,從這些產品都可見臺灣生活習慣的變化。又像是臺灣手工業的塑膠花,據說在1960年曾受到美國消費者的青睞。(〈美手工業專家讚臺產塑膠花〉,《聯合報》,1960年1月8日,5版;〈永豐化工公司摩登泡綿問世〉,《聯合報》,1961年5月3日,5版;〈塑膠迴紋針問世〉,《聯合報》,1962年10月12日,5版。)
從先進原料到微塑空汙
塑膠工業的發展確實為臺灣民生帶來許多便利性,只是,產製時,對土地和空氣的污染、塑膠原料對食材安全可能有害,以及塑膠用品使用後的廢棄處置等,開始受到重視。隨著1980年代,臺灣人民的環境保護和消費者意識抬頭,開始關注產業開發的必要和環境議題。加之,近年來,塑膠對海洋生態的污染更加嚴重,各界發起的淨灘、減塑活動,如何在塑膠需求和環保之間取得共存,也成為重要課題。(陳韻涵,〈減塑 飯店不再瓶瓶罐罐〉,《聯合報》,2019年8月12日, R10版;〈他的塑膠可分解 亞馬遜、好市多、星巴克 都是指標客戶〉,《聯合報》,2021年4月12日,R04版;〈幸福家不動產 連續7年挽袖淨灘〉,《經濟日報》,2022年12月1日,A16。)
最新文章
-
從收音機、電視機到洗衣機 伴隨台灣家庭半世紀的聲寶與台灣三洋
2024-09-02 -
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4-08-07 -
文獻寶塔:我與《聯合文學》知識庫
2024-08-02 -
請享受沒有蚊子的夏天! 蚊香為什麼都是螺旋型?
2024-06-24 -
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克服選擇障礙,在書海中找到知音作品
2024-05-23 -
副刊的前世今生 | 長篇小說連載的美好時光
2024-05-10 -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 -
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2024-04-02 -
改善國民營養年代的補給品:健素糖
2024-04-01 -
《好讀周報》「補腦算算鍋」是教學好幫手!
2024-03-29 -
維繫知識戰鬥力–建構好讀資料 打敗閱讀偏食
2024-03-29 -
歌曲中雋永「聲」響!回味百年來火車歌謠中的聲與情
2024-03-25 -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2024-03-15 -
數位人文寶藏:初探《公論報》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地方文史研究
2024-03-15 -
你聽過「光華號小姐」嗎?從車勤服務員看臺灣鐵道史!
2024-03-13 -
八大的召喚:台北有個歌舞町
2023-12-01 -
四庫學與中國古典文學批評
2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