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裝和天然的民生必需品:瓦斯
文︱王韶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
圖︱聯合知識庫
你家的瓦斯是桶裝的,還是走管線?
前者是提煉自石油的液化石油氣,成分由丙烷與丁烷混成,以高壓方式將氣體注入鋼瓶,又稱液化瓦斯或煤氣;後者是天然氣,以管線輸氣,源自地下的氣態碳氫化合物,主要成分為甲烷,兩者都俗稱瓦斯。日治時期的台灣已開始使用瓦斯,像是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古生物館)就裝有瓦斯設備。戰後,政府將瓦斯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業計畫之一,全面推行瓦斯事業,初期由政府專營,1960年代逐步開放民營。
大眾化的民生工業
戰後初期,許多民生計畫一起連動,政府把瓦斯視為新興化學原料之一,藉以帶領其他工業的發展。1960年代,臺北市議會決議開放民間經營瓦斯工業,首要條件是向省政府和經濟部申請核准。(〈施幹克署長致詞 強調工業增產達到自給自足〉,《聯合報》,1952年6月23日,1版;〈首推化學工業 水泥玻璃根深蒂固 煤炭石油各有千秋 塑膠現已建立良好基礎〉,《聯合報》,1960年8月15日,5版)
瓦斯的民營可以從大臺北瓦斯公司說起。1964年,曾任台北市長的吳三連,與陳逢源等友人在一場宴會上,談起集資合辧大臺北地區的瓦斯事業。當時瓦斯事業是政府大力推行的民生工業,正在研擬開放民營的辦法。吳三連等人深知這是臺灣社會必備的現代化設施,與友人們商談後,很快的,就在1964年7月1日召開發起人會議,股東有陳逢源、吳火獅等人,會上推舉吳三連為董事長,成立「大臺北瓦斯公司」。(〈北市煤氣移轉民營辦法草案送達議會 由大台北瓦斯公司承購 對員工安置有詳細規定〉,《聯合報》,1965年4月4日,2版;〈煤氣公司移轉民營 完成行政手續 將由評價委會評定價格 籌款專供市政建設〉,《聯合報》,1965年4月23日,2版;《吳三連回憶錄》,1991,頁162-165)
當瓦斯以現代化燃料之姿出現時,相較於過往一般家庭使用煤炭作為燃料,使用瓦斯可減少煤煙、淨化都市空氣、改善環境衛生,瓦斯被視為大眾化的事業,是現代都市文明的象徵,更是走向現代化的關鍵。在此時期,中國石油公司也購置設備,將液化石油氣壓縮裝入鋼製容器,供應一般家庭使用,爾後天然氣的出現,更增添生活的便利性。((謝豈平,〈煤氣?霉氣?既不民營也難官辦 有人吃它無人養它〉,《聯合報》,1962年6月18日,3版;仙泉,〈煤氣嘔氣記〉,《聯合報》,1966年8月13日,11版;〈台北市走向現代化的關鍵和考驗〉,《聯合報》,1968年7月21日,2版;〈使用天然瓦斯 證明較為經濟〉,《聯合報》,1972年1月15日,6版)
推廣使用瓦斯初期,常遇到民眾缺乏使用知識,引發氣爆事件。為保障民眾安全,有關單位也對瓦斯使用常識、運輸灌裝分裝、存量限制、安全檢測標準、售價等事項,建立相關規範,宣導使用觀念。(〈瓦斯爆炸聲震動宜蘭市〉,《聯合報》,1952年7月25日,5版;〈管線氣密符合標準 整壓設備裝置安全〉,《經濟日報》,1967年6月5日,5版;〈安裝瓦斯熱水器 必須有通風設備〉,《聯合報》,1976年1月29日,3版)
瓦斯的良友:瓦斯爐和熱水器
1968年4月23日,經濟部發布「煤氣事業管理規則」,煤氣包含:天然氣、液化氣體燃料、以煤炭、焦煤、石油或其他物質製造或合成之可燃氣體,如同當時出現的家庭用品瓦斯爐,適用於瓦斯、煤氣和柴油等燃料,反映當時臺灣社會常用的燃料類型。〈建設局飭瓦斯公司訂營業規程〉,《聯合報》,1968年6月6日,4版;〈液化石油氣與現代生活〉,《經濟日報》,1969年9月15日,3版)
不同於傳統燃燒煤炭生火的習慣,瓦斯作為「最現代化的家庭燃料」,攸關民生的商品像是瓦斯爐和熱水器也陸續推出。人以食為天,三餐用得到的瓦斯爐成為新興商品,強調:安全、 點火快速、火力強大、燃料費節省。無煙無臭、清潔美觀的不鏽鋼瓦斯爐更是家庭主婦的良伴。(〈煤氣用具新趨向〉,《經濟日報》,1971年7月15日,10版)
強調自動化、快速加熱、經久耐用,「龍頭一開,熱水即來」的熱水器,這項具現代化特徵的民生必需品,因提升生活品質而受到歡迎,亦成為新屋銷售廣告宣傳中的必備品。(〈光陽牌熱水器〉,《聯合報》,1966年12月10日,10版;〈奇岩別莊繼續銷售〉,《經濟日報》,1977年4月2日,8版)
瓦斯與現代生活
昔日的瓦斯建設帶動各項民生事業和經濟發展,帶來便利的現代化生活,人們對於瓦斯的使用觀念逐漸進步,然而,因使用不當造成的公安事件仍頻傳,數十年來,相關單位對於瓦斯檢測,從使用方法、檢測人員訓練,到管線材質、鋼瓶安全檢測、瓦斯偵測器等安全事項,亦不斷宣導安全觀念,回想起以前走在台北街頭常見到的「煤氣店」和各類爐具店家,現今很似乎很少見了,不過,無論桶裝瓦斯和天然氣早已是大家現代生活中慣見的民生用品。(高鴻飛,〈確保桶裝瓦斯安全 勞局將訂管理辦法〉,《聯合報》1996年9月3日,14版;〈瓦斯安檢員須具證照〉,《聯合報》,1996年10月17日,15版;陳乃綾,〈580萬隻老鋼瓶 不定時炸彈竄市區〉,《聯合報》,2013年11月3日,A7版)
最新文章
-
宜蘭東門小吃 我的夜市記憶
2023-05-11 -
【台灣犯罪事件簿】「泰港台國際大毒梟」張鏡輝
2023-05-05 -
【台灣犯罪事件簿】十大槍擊要犯之「神經劉」劉煥榮
2023-04-11 -
【台灣犯罪事件簿】「牯嶺街少年」茅武
2023-03-06 -
【台灣犯罪事件簿】十大槍擊要犯之「南霸天」楊雙伍
2023-02-04 -
代金屬的石化工業:塑膠
2022-12-15 -
台灣茶廣告的時光隧道
2022-12-13 -
張耀騰三分全壘打逆轉勝 ! 打贏南韓保奧運參賽權
2022-10-06 -
關鍵安打!羅國璋放手一搏 1992年中華隊挺進巴塞隆納奧運
2022-10-06 -
人稱球場「抗日英雄」 郭李建夫致勝變化球拿下1992奧運準決賽
2022-10-06 -
激發潛力、善用奇才!李來發帶隊苦練四年奧運奪銀
2022-10-06 -
「灰」出來的民生工業品:水泥
2022-10-03 -
復古女聲嬌滴滴 原音重現60年代國聲酒店致謝唱片
2022-09-06 -
永遠不回頭的激情歲月 青春無敵《七匹狼》
2022-05-26 -
戀愛的技能,你(妳)點了沒?-為什麼別人都有男女朋友
2022-05-09 -
沒有Netflix的時代─台灣錄影帶文化
2022-04-29 -
時光大戲院NFT特輯:屬於台灣的璀璨光影(下)
2022-03-29 -
時光大戲院NFT特輯:屬於台灣的璀璨光影(上)
2022-03-28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