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自有黃金屋:臺灣近代環境衛生運動

2021-06-01 10:00 王韶君

文︱王韶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博士)

圖︱聯合報系資料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4年6月2日,1版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4年6月2日,1版

井出季和太在《臺灣治績志》(1937)中提到,1895年日軍初次進入臺北市街時,目下所及皆是糞水泥濘、人畜雜居,雖有公用廁所卻隨意排放糞便,環境衛生堪憂。日治之後,臺灣開始進入近代化的公共衛生時代,衛生習慣可說有了變化。不過,什麼是公共衛生?從軟體和硬體的概念來說,即衛生觀念和衛生設施。衛生觀念人人有,最「方便」的衛生設施當屬廁所吧!

廁所的重要,古蹟知道。

臺灣有一座國家級的古蹟廁所,位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鐡道部園區,美稱「八角樓」,這座國家級廁所在1919年完工,堪稱「毛斷」(modern),且通風佳、採光良好的現代化廁所,當時鐵道部部長和職員們共用一廁,據說就是因為尚未有自動化衛生設施,所以,廁所建置在廳舍外,屎尿集中集滿後,再以人工方式清運。

臺灣「屎」話

臺灣早年是農業社會,在蹲式茅坑的年代,糞便又稱「水肥」,一直採取「人工」收集法。非自動化的茅坑式廁所,需要定期由清潔隊員專車清運水肥,水肥經過再製可變成「黃金」,用在農業施肥、灌溉。

戰後,臺灣有一段時間沿用日治時期由英國籍技師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1856-1899)建設的上下水道設施。只是,日治時期建置的上下水道早已老舊,不敷使用,若未定期清運,容易滋生蚊蠅,若遇大雨,更是「便溺滿溢」。雖然,各家各戶建有水泥化糞池積存水肥,只是,化糞池的廢水排放和街道的水溝相連,任意排放,對環境衛生問題也是一大困擾。(〈服務欄 令人困擾的糞便問題〉,《聯合報》,1953年9月7日,5版;陳啟福,〈北市將建下水道 計劃中三個方案〉,《聯合報》, 1958年7月11日,3版;謝豈平,〈下水道.大問題〉,《聯合報》, 1963年4月27日,3版;何凡,〈北市之急務〉,《聯合報》,1967年7月3日,9版;孫以文,〈水肥 每月一挑〉,《聯合報》,1994年12月23日,34版)

修建廁所的報紙廣告,《聯合報》,1955年2月1日,4版
修建廁所的報紙廣告,《聯合報》,1955年2月1日,4版

1950年代的臺灣,常有隨地傾倒糞便的情況。為改善水肥和衛生水道問題,政府推行改善環境衛生運動,要求各家戶應建置廁所、定期清除水肥。(〈推行改善環境衛生運動實施辦法(續)〉,《聯合報》,1952年4月28日,2版)比如當時的「臺北市水肥處委員會」便擬定臺北市民整建廁所計畫,著重取糞和化糞的功能。政府亦制定「建廁標準」,要求從民家到公共場所都需設置廁所和化糞池。(〈修建公共廁所 有待議會通過〉,《聯合報》,1956年12月12日,3版;〈改善環境衛生 省定建廁標準 北市特種營業廁所 限期改建為化糞池〉,《聯合報》,1959年5月23日,2版)

在民眾自建化糞池的過渡時期,從報紙廣告上可見國貨、舶來品,以及各類機型、功能和材質的化糞池。化糞池廣告,《聯合報》,1965年9月3日,10版
在民眾自建化糞池的過渡時期,從報紙廣告上可見國貨、舶來品,以及各類機型、功能和材質的化糞池。化糞池廣告,《聯合報》,1965年9月3日,10版
化糞器廣告,《聯合報》,1964年12月22日,8版
化糞器廣告,《聯合報》,1964年12月22日,8版
化糞器廣告,《聯合報》,1965年4月20日,5版
化糞器廣告,《聯合報》,1965年4月20日,5版
廁所化糞淨濾器防臭器廣告,《聯合報》,1967年6月18日,8版
廁所化糞淨濾器防臭器廣告,《聯合報》,1967年6月18日,8版
圓型裝置式化糞槽廣告,《聯合報》,1963年8月4日,4版
圓型裝置式化糞槽廣告,《聯合報》,1963年8月4日,4版

不過,臺灣仍有水肥「產量」過剩的煩惱。為此,政府強力宣導民眾改建抽水馬桶和廁所,並廣設公廁。(〈北市各公廁將建化糞池 新公園內最先動工〉,《聯合報》,1961年6月11日,2版;何凡,〈廁所的新觀念(下)〉,《聯合報》, 1964年6月12日, 7版)

圖7 廁所衛生器材工程廣告,《聯合報》,1967年7月28日,10版
圖7 廁所衛生器材工程廣告,《聯合報》,1967年7月28日,10版

只是,在物資不充裕、仰賴舶來品的年代,馬桶可說是奢侈品。

環境衛生運動

每天都有「方便」的需要,只是,戰後初期,馬桶也是「管制物資」,當時多仰賴進口和美援。(〈公營機關申請結匯 昨准二十六件 行政機關結匯核准三筆〉,《聯合報》,1951年10月3日,6版。〈〈洋馬桶已辦結匯 下月初可以進口 運到後即公開出售〉,《聯合報》, 1952年9月16日,5版)

是的!就是美援!除了大家熟知的麵粉和牛奶,美援對臺灣的幫助還有馬桶、廁所和水肥車。也就是說,除了營養健康的食物,建化糞池、改善運輸水肥方式等環境衛生問題,也是美援的關心重點。(〈美衛生專家昨抵基考察〉,《聯合報》,1953年1月16日,4版;〈美援運用會核定 市農民住宅圖樣〉,《聯合報》,1959年7月23日,2版;整理環境衛生 四項主要工作〉,《聯合報》,1955年1月9日,3版)如同前面提到的國家級古蹟廁所,園區後方還有一座新式廁所,便是使用美援資助的輕鋼架建置而成,恰好見證臺灣從日治到戰後的廁所建材變化,也展現臺灣從有形的衛生設施到無形的衛生觀念之轉變。

圖8 衛生陶器廣告,《聯合報》,1957年2月17日,1版
圖8 衛生陶器廣告,《聯合報》,1957年2月17日,1版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7年5月21日,1版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7年5月21日,1版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6年7月9日,4版
衛生設備廣告,《聯合報》,1966年7月9日,4版
成人小兒兩用馬桶蓋廣告,《聯合報》,1967年8月23日,10版
成人小兒兩用馬桶蓋廣告,《聯合報》,1967年8月23日,10版
馬桶蓋保暖套,《聯合報》,1967年12月24日,4版
馬桶蓋保暖套,《聯合報》,1967年12月24日,4版

我們都知道4月7日是臺灣言論自由日,卻較少知道,這一天也是世界衛生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環境衛生是一種生活的方式」。1950年代的臺灣忙著教民眾清水肥、建廁所,同步也推行「改善環境衛生運動」。(〈齊思洪發表衛生節獻辭  健康環境產生健康人民〉,《聯合報》,1952年4月7日,1版;〈改善環境衛生工作 五六月份進度準則〉,《聯合報》, 1952年5月28日,2版)

以臺北市為例,1952年,時任臺北市長的吳三連便與衛生專家研擬「臺北市環境衛生改進綱要草案」,討論水肥和垃圾的清運方式等有關環境衛生的事項。(〈改進環境衛生  擬定具體辦法  市環境衛生委會昨研討〉,《聯合報》,1952年4月4日,2版)

1960年,「臺灣省環境衛生實驗所」(今「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出環境衛生十年計畫,使用美援改建廁所和化糞池、添購水肥車、興建公共廁所和排水系統等設施。其中提到的排水系統即衛生下水道系統,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下水道建設。(〈改善全省環境衛生 實驗所提十年計劃 省衛生處正慎重審核中 俟經費技術解決即實施〉,《聯合報》,1960年12月2日,3版;〈迪化街處理區列為首期工程 包括六個區下水道系統 將以四年時間完成〉,《聯合報》,1964年11月10,2版)

建設衛生下水道推進環境衛生意識,也改善化糞池的使用習慣。雖然,到了1970年代,仍有水肥問題。不過,像是1970年代的房屋銷售廣告,即推出「完善構築排水系統和化糞池」,成為售屋亮點,從環境衛生意識來說,又進了一大步。再以臺北市為例,進入1980年代,對於新式建物的下水道設施、化糞池設備等,亦有更明確的法定標準。(何振奮,〈臺北市首任參議會議長 周延壽今昔談〉,《聯合報》, 1966年10月25日,11版;〈國泰民生一 週二開始發售 每戶三房二廳〉,《經濟日報》,1972年3月24日, 8版;曾怡憲,〈花錢興建衛生下水道 無論如何是值得的〉,《聯合報》,1973年3月18日, 7版;〈環保局正商請工務局 新建物化糞池併入檢查〉,《聯合報》,1984年3月2日,6版)

除臭、淨化和美化也成為環境衛生的一部分。酵素脫臭劑廣告,《聯合報》,1961年3月6日,4版
除臭、淨化和美化也成為環境衛生的一部分。酵素脫臭劑廣告,《聯合報》,1961年3月6日,4版
廁所防臭器廣告,《聯合報》,1961年4月28日,1版
廁所防臭器廣告,《聯合報》,1961年4月28日,1版

回味「屎」話

如廁後,你用什麼清潔屁屁?

臺灣在推行建置廁所的時期,曾有不少趣事。比如,因馬桶太過潔白,一度傳出有民眾不敢坐在馬桶上的趣聞。又像是,如廁後,有人用報紙或石頭清潔屁屁,便直接把報紙和石頭往馬桶丟,造成堵塞問題,為此,像是臺北市政府就制定公廁管理辦法,要求民眾使用公廁需付買衛生紙。(立礎,〈十面與市面〉,《聯合報》,1955年5月27日,6版;(何凡,〈賀新公寓落成(下)〉,《聯合報》(1964年12月2日,7版;〈水肥會決打掃 全市不潔公廁〉,《聯合報》,1967年7月11日,4版;〈公廁管理 市府擬定辦法〉,《聯合報》,1970年4月26日,6版)

當代,馬桶幾乎是臺灣家庭必備的衛生設備。耳際浮現一首為馬桶而作的同名歌曲:「每一個馬桶都是英雄 只要一個按鈕 他會沖去你所有煩憂」。今天,你沖去煩憂了嗎!?


⭐️報時光

2018年誕生報時光品牌,致力老報文化復興運動,以創意設計能量傳遞時光故事,找回好好生活的初心與人情。獲得更多時光故事與老派系列收藏訊息,歡迎加入粉絲團。


最新文章

他們不再老去

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2024-04-02
〈健素〉,《聯合報》,1965年1月1日,11版

改善國民營養年代的補給品:健素糖

2024-04-01
圖/ 原版報紙 | 《好讀周報》資料庫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好讀周報》「補腦算算鍋」是教學好幫手!

2024-03-29
原版報紙 | 《好讀周報》資料庫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維繫知識戰鬥力–建構好讀資料 打敗閱讀偏食

2024-03-29
方瑞娥的成名曲〈最後的火車站〉同名專輯唱片(臺史館藏號 2003.009.061...

歌曲中雋永「聲」響!回味百年來火車歌謠中的聲與情

2024-03-25
〈真山真水〉專文插圖 (圖/聯合副刊2010/2/3)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2024-03-15
1951/8/1《公論報》頭版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數位人文寶藏:初探《公論報》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地方文史研究

2024-03-15
當年執勤中的車勤服務員(亮萍姐)。(圖/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提供)

你聽過「光華號小姐」嗎?從車勤服務員看臺灣鐵道史!

2024-03-13
《城市之夜》情色黑膠。(來源:作者提供)

八大的召喚:台北有個歌舞町

2023-12-01
圖/講者提供

四庫學與中國古典文學批評

2023-10-30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由資料庫淬鍊出古典——明代荀學建構的進路與詮釋

2023-10-30
圖/作者提供

給下一輪研究盛世的數據資料庫 ——臺灣文學的新視野與新方法

2023-10-24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研究跳脫「手工業時代」——《四庫續修》檢索系統與《尚書》學史研究

2023-10-24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繙云文獻」資料庫對經史研究的重要性—用柯南精神一探資料庫世界

2023-10-24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報刊資料庫與現代文學研究-資料庫改寫文學史的力量

2023-10-19
文訊40周年舉辦系列講座。圖為文訊雜誌創刊號,封面人物為王詩琅(左)與蘇雪林(右...

40歲的遠行──《文訊》雜誌40周年 

2023-06-30
張英導演在《虎姑婆》成功後再拍《大俠梅花鹿》(1961),因別開生面的動物角色造...

台語電影浪潮(下)「天然景禽獸裝」的《大俠梅花鹿》

2023-06-17
《王哥柳哥遊台灣》聚焦李冠章、矮仔財二人飾演的「胖瘦二傻」詼諧逗趣的旅程故事,電...

台語電影浪潮(上) 《王哥柳哥遊台灣》《虎姑婆》

2023-06-17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