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菜」竟非洪金寶?「專治疳積」何意?那些營養小偷剋星:蛔蟲藥

2019-12-18 11:27 蔡蕙頻

《聯合報》,1958年3月23日,第2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聯合報》,1958年3月23日,第2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文/蔡蕙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天早上和其他日子不一樣。今天你特別早起,如常地走進廁所,脫褲蹲下。但今早你特別謹慎,你拿出一張方形牛皮紙,牛皮紙的中央挖有一個洞,洞上貼著透明的玻璃紙。你得先忍住清晨的尿意,慢慢地撕開玻璃紙的背膠,然後蹲下,把玻璃紙對準肛門口,小心翼翼地貼上,輕輕按壓。

每學期都要做的蟯蟲檢查,大功告成。

念小學的時候,我們都接受過各種不同的身體檢查,每個小學生必經歷的檢查有頭蝨、砂眼和蟯蟲。檢查頭蝨的時候,全班排成一排,輪流到老師面前,讓老師撥開頭髮一一審視髮根是否有蟲卵寄生,畫面就像宮廟中等待收驚或某種宗教祝禱儀式一般,被老師「摸過頭」就能身心康泰;砂眼檢查就比較專業了,大家得到保健室排隊讓護士阿姨檢查,輪到你的時候,護士阿姨會說「看上面喔!」然後輕輕扯開你的眼瞼,被確診有砂眼的小朋友,會得到一管眼藥膏,早自習時得拿著自己的藥膏到教室前面去讓老師點藥,藥膏黃黃糊糊的很黏眼,很不舒服。

唯有蟯蟲檢查沒辦法請人代勞。據說早期老師會輪流為每個學生的屁股取樣,但是隨著檢體採集工具的簡化,還是小學生的你,得自己為自己檢查。你會拿到一張蟯蟲檢查紙,聽著老師會解釋怎麼使用它,明天你就得完成這任務,帶著這張曾和你私密部位親密接觸的玻璃紙到學校來交給老師。

臺灣的小學生最常得的寄生蟲病有蛔蟲、蟯蟲、鉤蟲等,其中,蟯蟲是小孩子最常得的寄生蟲病,根據1963年《聯合報》的報導,當年度臺灣有半數以上的學齡兒童腸子裡都有寄生蟲,而蛔蟲和與鉤蟲正是最常見的腸寄生蟲。患病的比例有多高?報導指出,根據數年前的一項抽樣調查結果,染患蛔蟲的比例,佔全臺灣人口的70%~80%,(〈腸寄生虫為害 本省患者頗眾 全省學童半數罹此疾 衛生司長談防治之道〉【1963-02-03/聯合報/03版】)可見當時兒童罹患蟯蟲病的情形相當嚴重。

蛔蟲臺語稱「蝒蟲」,老一輩常講「bīn-thâng」就是這兩個字。至於蟯蟲,臺語則叫「糞口蟲」,pùn-kháu-thâng,望文生義,這個名字超傳神。蟯蟲、蛔蟲雖然不是致死率高的寄生蟲病,但是寄生在腸子裡蟲蟲們會吸收宿主的營養,造成宿主看起來面黃肌瘦,營養不良,這種體弱多病的樣子被稱為「疳積」,戰後臺灣有一段時間普遍貧困,再加上傳染病橫行,所以我們在報紙上可以看到許多「專治疳積」的營養品或藥品廣告。蛔蟲病、蟯蟲病嚴重時,患者有時甚至會有腹痛、噁心、食慾降低的症狀,打蟲藥廣告就曾以「營養小偷」、「營養小盜」來突顯寄生蟲的可怕。

《聯合報》,1957年8月13日,第4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聯合報》,1957年8月13日,第4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蛔蟲、蟯蟲等寄生蟲主要透過不潔的食物或飲水傳染,人們要是不慎吃了沾染蟲卵的蔬菜,就會得到蛔蟲病或蟯蟲病,蛔蟲再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很多長輩小時候都有上大號時和蛔蟲「相見歡」的經驗),早期化肥尚未普及,農人多用人畜的糞尿作為肥料,因此蛔蟲、蟯蟲不絕。據說,聽說美軍駐臺期間,不敢吃臺灣人種植的蔬菜,就是因為臺灣人習慣以糞尿澆菜施肥,讓他們聞之色變,農復會緊急輔導農民改用化學肥料種菜,來改善問題。(〈美人不吃 臺產蔬菜〉【1959-06-28/聯合報/03版】)

蛔蟲病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從口中嘔出,臺南六甲就曾經發生這樣一個「蛔蟲殺人事件」。1964年,一個未滿兩個月的新生女嬰,被家人發現死亡。臺南地檢處到驗後發現,這嬰兒腹內有一條四公分的蛔蟲,爬到她的鼻腔內,使她不能呼吸,造成窒息死亡。(〈離奇命案! 蛔虫堵住鼻子 悶死初生嬰兒〉【1965-07-19/聯合報/03版】)前一年也有一個女童因窒息被送往臺大醫院,緊急動手術後,才在她的氣管內夾出一隻長約八吋的蛔蟲,女童因此恢復呼吸。(〈氣管取出蛔虫 開刀救活女童 臺大醫院奇特病例 醫生護士咸感驚異〉【1964-11-10/聯合報/03版/第三版】)

《聯合報》,1951年12月10日,第7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聯合報》,1951年12月10日,第7版(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這種滿肚子蟲的「蟲蟲危機」,讓坊間出現了不少打蟲藥。說到驅蟲藥,其實早在日治時期,臺灣就已經販售一種叫做「マクニン」的藥品,它的製藥原料一種叫做「海人草」的海藻,「海人草」含有「海人酸」,據稱患者喝下海人草提煉的濃汁,就可以驅除肚子裡的蛔蟲。「海人草」臺灣自己也有生產,還曾外銷日韓。(〈省產海人草 洽妥銷日韓〉【1959-09-17/聯合報/05版】)可見直到戰後,臺灣仍然使用此藥打蟲。

另一種有名的驅蟲藥是日本新藥株會社生產的「サントニン」,就是「山道年」、「散道寧」。「サントニン」的廣告上寫著它是「世界的‧蛔蟲驅除藥」,並直接把藥瓶畫出來。這款藥品,直到今天日本都還在使用。

另外三款日本進口的驅蟲藥則是田邊製藥株式會社生產的「必驅聖」(ベキシン)、田友製藥株式會社的「得樂」(デル),以及武田製藥株式會社的「敵奇散」(ジゲサン)。「必驅聖」標榜的是除了錠劑之外,也有出糖漿款,也不須搭配浣腸等瀉劑來排出蟲體,小孩保證喜歡喝,飯後來一口,「能奏其效,美味芬芳」。

(左)《聯合報》,1956年10月17日,第4版</br>
(中)《聯合報》,1957年2月10日,第4版</br>
(右﹚《聯合報》,1956年1月22日,第2版</br>
(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左)《聯合報》,1956年10月17日,第4版
(中)《聯合報》,1957年2月10日,第4版
(右﹚《聯合報》,1956年1月22日,第2版
(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得樂」則是膠囊型的,成分也是山道年。至於武田製藥的「敵奇散」是錠劑,成分同樣是山道年和海人酸,成人一次服用三錠,廣告標榜此藥品無副作用,不須絕食或搭配瀉藥,廣告上都是小孩正在仰首服用,睡前吃下去,明天就見效。

從這些驅蟲藥廣告,我們發現兩個重點,其一,這些廣告都標榜不必搭配瀉劑就可達到效果,看來過去的驅蟲藥可能只能殺死蟲體,至於蟲體的排出,就需要靠瀉藥來幫忙;其二,日本的藥品廣告多半不需要借助誇張的廣告詞,只要直接刊載藥品本身的圖像,就能獲得民眾的信賴,或許這也反映了日治時期以來,臺灣民眾對於日本成藥的態度。

另外,也有香港產的驅蟲藥,它是「鷓鴣菜」。提到「鷓鴣菜」,我想不少和我相同年紀的人會先想到港片裡的洪金寶。「鷓鴣菜」其實是香港的藥品名稱,《聯合報》上曾有一篇報導介紹「鷓鴣菜」,它由香港宏興公司生產,生產治療小孩營養不良、寄生蟲病的藥劑,它的廣告詞是「不論有病無病,四時可服,凡小孩吃鷓鴣菜者,身體肥壯健康、百病不侵,永保天真活潑而笑口常開。」說穿了,「鷓鴣菜」其實就是海人草,和其他的驅蟲藥成分類似甚至相同,廣告上畫著一個虛弱的小孩,說「小孩消化力薄弱,好雜食又不清潔,故極易染有腸蟲,所有食物被蟲類吸收,小孩得不到營養,則身體羸弱,發育緩慢,不可不注意。鷓鴣菜擅驅腸蟲,有蟲者服之,蟲隨便出,無蟲者每月服數次,則可早期清除,免養成患也。」真是「有病治病,沒病保健」的強效藥!

(上)《聯合報》,1955年11月21日,第1版</br>
(中)《聯合報》,1955年4月10日,第4版</br>
(下)《聯合報》,1953年21月15日,第1版</br>
(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上)《聯合報》,1955年11月21日,第1版
(中)《聯合報》,1955年4月10日,第4版
(下)《聯合報》,1953年21月15日,第1版
(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至於臺灣自己的藥品呢?那就是安生堂製藥廠生產的「安生小兒寶」了,廣告上寫著:

這個小寶貝,因肚子裡有蛔蟲(蝒蟲),有蟯蟲(毛蟲),以致身體衰弱消瘦,顏色蒼白,常咬手指,青便夜哭,眩暈氣急發熱,有時肚痛頭痛,大腹便便,此謂「疳積病」,如患此症,請服用「安生小兒寶」,必能祛除蛔蟲、蟯蟲,消積轉為健康,強壯如左也。

廣告裡左右邊各有一個擺著同樣姿勢的小孩,右邊的小孩四肢乾瘦但大腹便便,一看就是病態樣;左邊的小孩白白胖胖,健健康康,Before和After一看便知,臺灣自產自銷的驅蟲藥廣告真的好懂多了。和日本藥品的廣告不同,臺灣和香港藥品的廣告往往主打文字敘述,詳細說明病癥,以及治療後的效果,再輔以簡單的圖片來強化消費者印象,至於藥品本身長什麼樣子,反而不是重點。

在那個沒有全民健保的年代,要是生病了,去給醫生看一下,荷包可是要大失血的,因此造就了臺灣人服用成藥「自療」的習慣。至少到2007年為止,除了蟯蟲的感染率保持在2%~5%之外,其他的寄生蟲病均以低於1%,顯見過去長時間困擾臺灣孩童屁股的寄生蟲問題,隨著政府透過學校體系大力推動寄生蟲篩檢而逐漸獲得控制(當然美援等國外的醫療協助也幫了不少忙),而坊間這些驅蟲藥,當然也是功不可沒的。


懷舊廣告圖像庫:https://udndata.com/ndapp/materials/udntag/MaIndex

收錄1951年以來報紙標語、廣告插畫、漫畫等圖像,暢遊風華臺灣

報時光:https://www.facebook.com/UDNtime/

2018年誕生報時光品牌,致力老報文化復興運動,以創意設計能量傳遞時光故事,找回好好生活的初心與人情。獲得更多時光故事與老派系列收藏訊息,歡迎加入粉絲團。


最新文章

《風月》報版(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本物件為壯陽藥海報。海報上一位西方女子跪坐在地,僅著紅色內褲,上半身罩著黑色薄紗...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
他們不再老去

靈魂最大的煎熬──5部戰爭電影介紹

2024-04-02
〈健素〉,《聯合報》,1965年1月1日,11版

改善國民營養年代的補給品:健素糖

2024-04-01
圖/ 原版報紙 | 《好讀周報》資料庫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好讀周報》「補腦算算鍋」是教學好幫手!

2024-03-29
原版報紙 | 《好讀周報》資料庫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維繫知識戰鬥力–建構好讀資料 打敗閱讀偏食

2024-03-29
方瑞娥的成名曲〈最後的火車站〉同名專輯唱片(臺史館藏號 2003.009.061...

歌曲中雋永「聲」響!回味百年來火車歌謠中的聲與情

2024-03-25
〈真山真水〉專文插圖 (圖/聯合副刊2010/2/3)

文字手藝人──一位副刊主編的知見苦樂

2024-03-15
1951/8/1《公論報》頭版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數位人文寶藏:初探《公論報》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地方文史研究

2024-03-15
當年執勤中的車勤服務員(亮萍姐)。(圖/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提供)

你聽過「光華號小姐」嗎?從車勤服務員看臺灣鐵道史!

2024-03-13
《城市之夜》情色黑膠。(來源:作者提供)

八大的召喚:台北有個歌舞町

2023-12-01
圖/講者提供

四庫學與中國古典文學批評

2023-10-30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由資料庫淬鍊出古典——明代荀學建構的進路與詮釋

2023-10-30
圖/作者提供

給下一輪研究盛世的數據資料庫 ——臺灣文學的新視野與新方法

2023-10-24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研究跳脫「手工業時代」——《四庫續修》檢索系統與《尚書》學史研究

2023-10-24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繙云文獻」資料庫對經史研究的重要性—用柯南精神一探資料庫世界

2023-10-24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報刊資料庫與現代文學研究-資料庫改寫文學史的力量

2023-10-19
文訊40周年舉辦系列講座。圖為文訊雜誌創刊號,封面人物為王詩琅(左)與蘇雪林(右...

40歲的遠行──《文訊》雜誌40周年 

2023-06-30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