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與聯合線上,攜手創意穿梭臺灣五○年代 (上)

2019-03-20 14:55 吳宇凡

「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當時的社會樣貌、風俗與流行,都是透過報紙媒介紀錄下來」,報紙內之廣告標語、插圖、漫畫等圖像資料,則在創作者的巧思、感受與視角下,巧面地體現了當下社會共同記憶。


文|吳宇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為促進文化創意人才培育,使學生深入多元文化創意發展,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以下簡稱北科大文發系),於107學年度第一學期,透過筆者所開設「文創語言」課程,與聯合線上進行教學合作,以達產學互助、互補,相得益彰。在這樣的構想上,課程規劃考量著應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文化之底蘊,把握文化與創意之間平衡的拿捏?是否有具象的物件可讓學生感受變遷下的臺灣社會?在這樣的考量下,筆者注意到近年出版市場上受到各界關注的非虛構圖文(non-fiction graphic narrative)創作體裁,這類作品,透過真實人生、經驗為基底的自傳、他傳、史事回憶、生活片斷、文化描寫,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那些過往大家以為熟悉的社會情境,而作品寫實、文化連結與創作的特性,恰可作為本系學生以文化為基礎進行創作之觀察與發想附著。基於這樣的理念,課程與聯合線上合作,嘗試以1950年代《聯合報》廣告標語、插圖及漫畫內容作為紀實圖文之轉化主體,透過報社編輯、作者的視角與敏銳觀察,體現了當下社會情境的記憶連結,這樣的連結或為眾志成城的政治標語,或為詼諧嘲諷的社會寫照,在學生們的理解與想像中,將1950年代的臺灣以創意思維進行轉化,形成作品。

文章目錄

《聯合報》非虛構圖文的歷史紀實

2018年10月,以描述鄭成功攻臺之戰的《1661國姓來襲》(註1), 一舉拿下第九屆金漫獎年度漫畫大獎和青年漫畫獎,在相同的評獎活動中,以亞洲國家文化寫實為主軸的漫畫集《熱帶季風》,及以臺北日常生活為背景的《台北小日子》,更分別獲得漫獎漫畫編輯獎及單元漫畫獎,一時間,以歷史、社會情境紀實為核心之作品充斥金漫獎活動,創作者及社會大眾對於非虛構圖文之關注程度可見一斑。到底非虛構圖文的魅力為何?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明璁在評論紀實漫畫《熱帶季風》時,將紀實影像視作獨立、新興的文類,並稱「它可能比影像還衝擊、比詩還多義、比小說還奇幻、比報導還寫實」,這類作品透過作者心境感觸的轉化,使觀閱者能夠深入不同文化、感受與記憶。(註2)

乍聽之下,或許以為非虛構圖文係一種嶄新的作為,然而事實上,以真實社會事件、情境作為圖文創作的方式早非新聞,過去攝影設備未能普及的情形下,報章雜誌多委請插畫家為報導、廣告繪製圖像,以補純文字在吸引人關注之不足,相關圖像或以寫實手法反映作者產品或社會情境,或延續二戰期間諷刺文學、潑克文化之潮流,以寫實、誇大、戲謔手法針貶時事,成為瞭解當下社會記憶之媒介,《點石齋畫報》、《申報》等插畫內容近來更為新文化史學者所關注。創制於1950年代的《聯合報》,報導內容忠實反映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之社會現況,當下的臺灣社會,「沒有電視、沒有網際網路,當時的社會樣貌、風俗與流行,都是透過報紙媒介紀錄下來」, (註3) 報紙內之廣告標語、插圖、漫畫等圖像資料,則在創作者的巧思、感受與視角下,巧妙地體現了當下社會共同記憶。

伯風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當下違章建築。 (圖/伯風,〈柳暗花明又一村〉,《聯合報》,1954年6月18日)
伯風以〈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當下違章建築。 (圖/伯風,〈柳暗花明又一村〉,《聯合報》,1954年6月18日)

伯風作品〈一擲千金〉則是反映當時人口販售現象。 (圖/伯風,〈一擲千金〉,《聯合報》,1956年10月16日)
伯風作品〈一擲千金〉則是反映當時人口販售現象。 (圖/伯風,〈一擲千金〉,《聯合報》,1956年10月16日)

相關圖像不勝枚舉,以《聯合報》〈成語新解〉漫畫專欄為例,此專欄刊登於聯合副刊,透過多位作者巧思,以詼諧漫畫重新詮釋成語內涵,原則上一日一則,一週七則,自1953年12月2日李太黑〈兇拳不打笑臉〉,至1956年11月21日伯風〈未卜先知〉,計近350則,其中,以漫畫家伯風170餘則為最。漫畫家伯風,本名佘殿臣,出身於河北正定,軍校砲科16期,曾身歷抗戰及戡亂等戰役,戰後以繪製漫畫、新聞攝影為主業,筆調輕鬆,先後在《大華晚報》、《聯合報》、《新生報》、《戰士報》、《中華日報》、《海外南洋日報》等報負責專欄。伯風於《聯合報》〈成語新解〉專欄中所繪製圖象,擅長觀察社會現象並為該現象擇選適合成語融入作品,其中,除醒世與政策宣傳2則、成語字面詮釋61則外,其餘109則則以社會觀察為其核心,內容包括社會問題、人民素養與公德心、政治與官場文化、社會現象、時事反映、社會物資與品質、賭博與彩券、日常生活、功利社會、婚姻與社會價值觀、各行各業、選舉、商業行為與商業道德、飲酒文化、送禮文化、教育等各項議題,忠實反映社會百態,為1950年代臺灣社會現況留下難得紀錄。

(待續)


備註:

1.自由時報,〈金漫獎得獎名單〉,2018/10/3

2.嘖嘖,〈熱帶季風〉,2018/2/6

3.嘖嘖,〈老派的生活日曆〉,2018/9/14


相關連結

➽《懷舊廣告圖像庫》 https://bit.ly/2pe8jLS

➽老派生活日曆 https://reurl.cc/M4gRL


推薦閱讀

北科大與聯合線上,攜手創意穿梭臺灣五○年代 (下)

最新文章

矮仔財出演的電影廣告 《聯合報》1962年09月18日,第6版 (圖/聯合知識庫...

「跟他在一起,大家都會笑個不停!台灣勞萊——矮仔財」

2024-12-31
圖/CANVA

數據時代的「詩」「學」突圍──臺灣詩學三刊物的數位典藏

2024-12-31
唱片行成青少年的熱愛店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數位時代的老派追星日常 要不要來我家聽黑膠?

2024-12-23

《臺灣民報》打開探索世界的航道 | 日治時期林獻堂父子環球畢旅見聞記

2024-12-19

《臺灣民報》上的壯遊──日治時期臺灣仕紳林獻堂的〈環球遊記〉

2024-12-13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馬偉雲博士 圖/作者提供

對話司馬遷、打造專屬美妝顧問--中研院馬偉雲博士讓AI更接地氣

2024-11-14
機車最早是從腳踏車改良而來,因此早期機車廣告標榜「會騎腳踏車就會騎機車」。《聯合...

有夠「機車」!三陽、光陽的兩輪傳奇

2024-11-05
圖/Canva

微笑徜徉的夢想配備——兼論《臺灣詩學學刊》的典範形

2024-10-25
「台灣文學知識庫」新收錄詩學三刊物-《台灣詩學季刊》、《台灣詩學學刊》與《吹鼓吹...

站在世紀之交的風口 --台灣詩學三刊物上線的時代意涵

2024-10-09
「臺灣文學知識庫」新收錄《臺灣詩學季刊》、《臺灣詩學學刊》與《吹鼓吹詩論壇》(圖...

臺灣詩學庫 | 數位工具帶來詩學新視野

2024-09-23
1964年東京舉辦奧運,以及那年的國慶閱兵轉播,都大大刺激了民眾購買電視的意願,...

從收音機、電視機到洗衣機 伴隨台灣家庭半世紀的聲寶與台灣三洋

2024-09-02
圖/Canva

全面啟動語料研究的智慧引擎 – 國家教育研究院

2024-08-07
《聯合文學》歷年封面設計(圖/聯合知識庫)

文獻寶塔:我與《聯合文學》知識庫

2024-08-02
由大日本除蟲菊株式會社生產的金鳥蚊香雖然商標不變,但在戰後一度名為「雞冠蚊香」。...

請享受沒有蚊子的夏天! 蚊香為什麼都是螺旋型?

2024-06-24
《書評書目》歷年封面設計(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台灣第一本閱讀指南《書評書目》:克服選擇障礙,在書海中找到知音作品

2024-05-23
左至右:高陽《李娃》,《風塵三俠》,《少年遊》(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副刊的前世今生 | 長篇小說連載的美好時光

2024-05-10
《風月》報版(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用文字談一場戀愛吧:《風月報》裡的曖昧筆尖

2024-04-25
本物件為壯陽藥海報。海報上一位西方女子跪坐在地,僅著紅色內褲,上半身罩著黑色薄紗...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文宣廣告中的情慾世界

2024-04-22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