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創下六〇年代世界最多「班級數」和「學生數」紀錄的小學,竟然位於台北市嗎?沒錯!這間小學正是位於萬華區的老松國小,1966年全校共計158班,學生數竟多達一萬多人!
老松國小的歷史最早可追溯於1896年,前身為日治時期創立的「第二附屬學校」,後經幾番的改名與遷址,最終成為現今桂林路上的學校樣貌。至六〇年代,由於老松國小的升學率相當亮眼,吸引不少學區外的學生到此就讀,最終締造了驚人的學生數,當時每班人數多達七、八十人,過於擁擠的人數不僅讓操場塞不下,就連教室也無法容納,甚至需要將禮堂隔成8間教室使用。
除此之外,學生超額的不便,也體現在廁所、福利社與上下課的分流之上,一時之間,學校建地的拓展成為棘手問題,一度希望拆除剝皮寮的歷史建築用以擴建,因而引發一連串的討論。
<
然而,隨著少子化時代的到來,老松國小的學生數逐年遞減,至2017年後,學生數甚至已來到500人以下,曾經擁擠得校園如今變得空蕩寬闊,讓校友與師長們不僅感到不可思議,更有無盡的感慨與無奈。
雖然老松國小正在逐漸凋零,然而逾100多年歷史的老校舍,已在1999年被劃定為市立古蹟,至今仍舊吸引不少人們到此巡訪,無論是否經歷過老松國小的歷史時刻,都值得來此感受它的歷史韻味與風華。
百老老校走訪記老幹新枝老松國小桃李天下
曾是明星國小,越區就讀者多如牛毛,學生總數一度破萬,成為當時全球最大的小學。
1995-05-23/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
【記者邱淑宜/專題報導】明年5月創校滿百年的老松國小,是台北市第二高齡的小學,也是艋舺地區最早設立的學校,當地著名的古蹟學海書院、祖師廟,都曾經是它的教室。
老松國小前身,是日本總督府國語學校在民前16年5月創立「第二附屬學校」,當時沒有校地,暫棲身於艋舺學海書院──前清時代的考場。據校史記載,當年7月開始招生時,「以一天十五錢的津貼、畢業後優先錄用為公務員」為號召、獎勵,11月開學時,共招到10名學生,最小15歲,最大35歲。到學校上課還有錢領,一定令現在的學生大為羨慕。
民前15年1月,校址移至艋舺祖師廟,民前5年遷至現址,現在叫桂林路,當時則叫蓮花街,老松位在蓮花街上的蓮花池畔。
蓮花池是清末台北勝景之一,日本據台後,池水逐漸乾涸,日人乃將水池填平賣給商人蓋房子。蓮花池當年的繁華風光,現在只能從文獻會立在老松國小校門前的石碑追憶了。
不過老松國小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倒不是遷校經歷,而是曾經締造台北市學生人數最多的紀錄。
民國50年代、尚未實施九年國教前,老松是赫赫有名的「明星國小」,升學率一流,學區內的學童加上遠道越區就讀的小朋友,學生人數節節高升,民國55年9月,創下158班、學生總人數1萬1110人的空前紀錄,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小學,慕名到校參觀的國際人士可用「絡繹不絕」來形容。
當時每班學生多達70人,校舍不敷使用,連禮堂都隔成8間教室,四年級以下全實施二部制上學,這項「殊榮」現在雖然已經被台北縣秀朗國小奪去,但現任校長廖文隆則慶幸這種歷史盛況不再重演。現在的老松國小,含幼稚園全校73班,全校學生2308人,平均每班36人,廖文隆說,「道樣才談得上教育品質」。
老松國小的另一項特殊之處,是民國35年附設的「老松初級中學」,歷經多次「變身」:老松商職、台北市立商職老松分校、萬華商職、萬華女子初中、華江女中,成為現在的華江高中,俗語說「吃果子拜樹頭」,華江高中還得回老松國小「尋根」呢。
老松國小於日據時代興建的三層樓校舍目前還保存得很好,挑高寬闊的空間、造型優雅的拱形走廊尤其是現在學校少見的特色,漫步其間,令人發思古之幽情,不少校友喜歡回來拍結婚照,電視劇、電影需要老學校的場景時,也常找上老松國小。
迎接創校百年,學校已著手籌備慶祝事宜,不過對老松而言,滿百歲只是「人生」第一階段,因為校名「老松」已經為學校精神做了最佳註解──愈老愈蒼勁,還等著迎接第二個一百年。(七之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