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林文月 回憶她和女兒的談話 母女間的牌尺之謎

2023-05-28 09:05 報時光

林文月專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4/16 陳易辰攝影)
林文月專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4/4/16 陳易辰攝影)
作家林文月,是連橫的外孫女、連戰的表姊,於2023年5月26日早上9時許過世,享耆壽90歲。

林文月出生於1933年,她在上海日租界長大,從小接受日本教育,12歲以前是「日本籍」,因台灣光復舉家遷台,並學習中文。她師承文學名家臺靜農及鄭騫,除有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學位,另曾於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就讀,致力研究六朝文學、中日比較文學。

她對於散文的創作十分嚴謹,並不斷挑戰自己,嘗試新的寫作方式。林文月曾翻譯多部日本文學名著,包括《源氏物語》等。她於台大退休後定居美國加州,並於90歲時辭世。她的作品廣受讀者和學界的讚譽,是台灣文學的瑰寶之一。

2006年林文月和女兒郭思敏應《聯合報》邀請,接受當時的專題「相對論」採訪,進行了一場母女對談。「相對論」專題,是邀請不同領域、不同舞台的兩個相關人物對談,人物關係或許是親子或手足或師生,也許是同行或不同行。藉由跨界、跨世代、或跨性別的對談,讓我們看到更多人和人之間更多溫暖的互動。

相對論」林文月、郭思敏母女對談全文如下。

圖/聯合報系資料版面(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版面(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女兒看林文月 「上發條的機器人」「我沒她說的那麼可怕」

林文月寫作像走直線 專注前進

郭思敏的金工藝術 承襲精簡 讓設計界驚艷

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本報記者吳雨潔、劉孝文、羅嘉薇、錢欽青】

從《源氏物語》的大部頭翻譯,到《謝靈運及其詩》、《京都一年》及獲台北文學獎的《飲膳札記》,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林文月的學術著作、譯作細膩嚴謹,她的散文作品則在記敘與抒情中蘊含無限感思,傳遞著生活裡充盈的美好。

林文月的女兒郭思敏不會寫文章,「寫了半天,常只有兩句,唯一遺傳到的就是精簡。」但她在金工藝術領域耕耘出一片天地,去年底辦了兩場小型展售會。她的手工銀飾在簡潔的線條之外,有變幻無窮的3D趣味,讓設計界驚艷。

因為創作,這對母女的關係多了好朋友成分。在她們絮絮叨叨搜索記憶的談話裡,藏著對林文月畫家丈夫郭豫倫的無盡思念,還有對美好生活及藝術的專注追求。以下是林文月母女相對論。

問:在郭思敏眼中林文月是個怎樣的母親?

郭思敏(以下簡稱敏):她是個嚴厲的母親。她管教很嚴格,我們家沒人打牌,但不曉得為何會出現牌尺。她有次打我跟哥哥,把牌尺都打斷了。

林文月(以下簡稱月):我哪有這麼恐怖,可能那牌尺早有裂痕,一碰就斷,我怎麼會這麼殘忍?

敏:我爸爸畫了一張媽媽的畫像,掛在床頭。晚上如果爸媽不在家,我們經過爸媽房間,看到畫中媽媽嚴厲的眼神,都會覺得很害怕。

月:那畫像把眼神畫得很好。他們大概是做了壞事、心虛,才會看到就怕。

問:媽媽都要求些什麼事情?

敏:她管很多生活瑣事,都是原則性的事情,比方說站有站相、吃飯禮儀、不可以頂嘴、撒謊等。有一點違逆,就會被……哈哈。

月:你們不要都聽她講,好像我是個非常可怕的母親。

我比較嚴肅,很多人都這樣講。家庭教育是一定要重視的,功課可以在學校學,但很多生活習慣必須由家裡培養。所以,(轉頭看女兒)不覺得幸虧我這麼教你嗎?

敏:有啊,長大後我很感謝這一點,應有的基本態度從小被訓練得很好。

她不是個嘮叨的媽媽,不會明白要求你怎麼做,她會讓你從她身上看到,自己也應該這麼做。

問:爸媽都是藝文界聞人,郭思敏在成長過程裡,會不會有壓力?

敏:來自哥哥的壓力比較大。我跟我哥非常不像,哥哥功課非常好,對喜歡的事很專注,我都是出亂子的那個(月:不會啦,你沒那麼壞)。

我們同年考聯考,他考大學、我考高中,我哥當然是考上第一志願,我們一起去看榜,我說要從後面找比較快。我從小就在這可怕的心理壓力下成長。

月:思敏小時候跟她哥哥得到的評語永遠不一樣,她是活潑合群(敏:好動);哥哥是沉默穩健。

這部分哥哥比較像我。我是一個走直線的人,專注前進。思敏比較像爸爸。我先生一生做很多事,畫畫、做出口、做股票、收藏古玩,興趣多采多姿,在職業選擇上繞來繞去。

敏:媽媽就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她做每件事的態度,都像一旦上了發條,便非常堅定地往目標走。連走路都很認真,別看她這樣小小的,走路也很重。在美國時我住她樓下,每天都可以聽到她走路咚、咚、咚的沉重腳步聲。

月:(笑)是咚咚咚咚吧。

我覺得思敏也有些地方像我。她很溫暖、善良,對朋友很真摯……這樣講就好像在講我自己了。

母女沒講的話 塞小紙條表達

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本報記者吳雨潔、劉孝文、羅嘉薇、錢欽青】

敏:我媽非常細膩,也很愛跟人分享。小時候家裡很多家宴,她跟爸爸會花很多時間討論菜單,在筆記上寫好做菜順序、出菜方式、誰招呼外場、誰在廚房炒菜,連每道菜名都像餐館的筵席般精心命名。客人來之前她會換上長裙、穿上高跟鞋,呈現優雅完美女主人的形象。

她做菜自己吃得很少,喜歡分給別人。請完客,會打包好,讓你帶回家。無論對長輩、朋友或我的同學。連外帶炒米粉,要加香菜、檸檬,甚至辣椒醬,她都幫你想好,讓你覺得很受寵。

月:還好你講了這些,把一開始講我很嚴厲的那些事情抵銷掉了。

問:林文月多年來教書、寫作、翻譯從不間斷,怎麼樣平衡日常生活對創作可能的干擾?

月:我不可能同時面對幾種角色,但單獨做每件事時都很專心。譬如要請客,就把請客當成重要的事,什麼該先做、什麼後做。有了順序就不亂。

敏:我媽是內心很著急,外表卻很鎮定的人。

月:很幸運,我家有個住了廿多年的歐巴桑幫我分擔家務,思敏把她當祖母,我們都跟歐巴桑一起吃飯。

比如說中秋節,思敏切月餅,第一塊是先給阿婆,第二塊才給我(敏:我長幼有序嘛)。

問:林文月在文章提過思敏會寫小紙條給你,家人間常互相傳紙條?

月:如果我去演講、去國外開會,她會寫個條子、卡片,祝我演講成功之類的。她寫給我的小紙條,我都保留著。

敏:很多沒有講的話,就用寫的來表達。像我每次從美國回台灣,她也會寫卡片偷偷塞進我皮箱。

月:面對面溝通是很好,但有些話,講十分會覺得太肉麻;用寫的,就覺得好一點。如果我離開家人,感覺到孤獨,透過小紙條發現有種關愛陪著我,會很開心。

問:聽說林文月在生活中其實滿迷糊的?

月:我常常發生很多奇怪的事情。有次我同事編演「陳三五娘」,請大家去看。我跑到社教館,等了老半天,都沒有看到熟人,又不敢離開。有一個女孩跑來問我是不是在等人,她等的人沒來,問我要不要一起進去看,我想好啊,先進去再說吧。

進去後,布幔拉開,看到一群婦女穿白衣唱「彌賽亞」,我還想這同事改編得也太前進了。後來才知道「陳三五娘」是在國父紀念館上演,我走錯地方了。

敏:我媽有時天真到讓我跟我爸相對無言。她在生活上很低能,對人完全沒有懷疑,就算被騙了,也不知道。

問:這樣的個性,會讓郭思敏很擔心嗎?

敏:會啊。(月:其實我也很擔心你)對,我自以為比她精明,但好像也不見得。朋友說像我這種人,連壞人都懶得騙。不過我媽還是遠勝於我。現在很多詐騙集團電話,常擔心她被騙。

月:最近就接到一通電話要我出庭,說是我的票子到期了。我想我又沒有犯法,應該是她吧(笑)!現在我會怕她,剛剛要出門前,不曉得問了她什麼問題(敏:問我這樣穿好不好),她就很不耐煩。我只是隨口問幾句嘛,但那眼神非常嚴厲,我就沒有再講話了。

我現在盡量避免影響她的生活。只要她忙,我都不敢打電話,也不問她吃飯沒有,因為覺得好俗氣唷。

我也不敢問她幾點回來,怕造成她的心理壓力。像我寫作的時候,也很怕人家問我會寫到幾點。

敏:她就是太自制、太會替人家想。

服膺簡單美學 分享創作苦樂

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本報記者羅嘉薇】

走進郭思敏明亮雅致的工作室,立刻就注意到林文月閃著光芒的眼神在等候,光芒裡有一點羞怯,有一點好奇的探索。為客人泡茶正來回穿梭客廳與廚房間的郭思敏,也有一樣的瓜子臉、大眼睛。

研究中國古詩、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並創作出一篇篇清麗動人散文的林文月,身世本身就是一篇好故事。林文月在上海日本租界出生,母親連夏甸是台灣通史作者連橫的長女。日本天皇宣布終戰那天,她在小學操場上跟著日本同學一起哭,「過兩天,才發現自己的國家不是戰敗國,是戰勝國。」回到台灣時,她一句中文也不會講,在老松國小的第一次月考,國語只拿卅分。

好家世給林文月好教養,但她文字裡溫暖而含蓄的力量,來自對生活滋味的細膩體會。先生郭豫倫是「五月畫會」的創始畫家,熱情好客,家裡常有沙龍式的聚會,少不了夫婦倆以好廚藝款待。當時的場景、菜餚、家人朋友,統統凝煉成「飲膳札記」裡的豐美記憶。

郭思敏是在這樣多情的環境裡長大。雖然她一開始頑皮地提起母親拿牌尺打人的往事,但那樣對生活細節的嚴厲要求,與母親待人的真摯體貼,都是她追求自我實現的驅力:「我看她怎樣對人,也那樣做;她的身教深深影響我。」

不像林文月是「上了發條的機器人」,從未離開文學和研究崗位,郭思敏形容自己的生涯「飄來飄去」。她從小展露對手工藝的興趣,喜歡縫紉、刺繡、織毛線,卻在淡江大學念了法文系、到美國拿到耶魯大學建築碩士、又在美國頗負盛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後,才發現自己更想要雙手可以觸及的成就感。因為父親一席話她投入金工創作,其時已屆「令人羞愧的卅八歲」,郭思敏很感謝父母等她開竅的耐心與包容。

這對母女,同樣來自顯赫家庭,但都選擇了人煙罕至的創作路。她們的文字和作品看起來淡淡的,卻很有感情深度。簡單是她們共同服膺的美學,林文月說:「表面上看起來精簡的東西,常常來自很繁複的思路。」

郭思敏在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設計課,其餘時間多半在工作室,點了蠟燭,一手鑷起金屬,一手執起焊槍,專注地在炙熱火焰中賦予金屬形象,把她所謂「物質裡的生命和靈魂」釋放出來。

林文月很高興女兒能和她分享創作裡的喜悅和寂寞,卻也有尋常母親的擔心:「她還這麼年輕,應該生活在人群中啊。」這時候的思敏望一眼母親,伸伸舌頭起身到廚房裡為客人熱茶去了。

父親骨灰 隨身帶著去旅行

思敏做金工懷念爸爸 照顧癌父的歲月 與母培養革命情感

2006-12-19/聯合報/A10版/相對論

【本報記者吳雨潔、劉孝文、羅嘉薇、錢欽青】

問:思敏放棄建築轉入金工,媽媽給過建議嗎?

敏:是爸爸的建議。我當時在建築事務所上班,每天加班,很累,又沒成就感,爸爸大概看出我心情不好,有天就引誘我喝酒。哈哈,我們家很多事都是在喝了酒才聊開的。爸沈默很久,突然說:「你可以試試珠寶設計啊。」

爸收藏了很多裸石,有時候會拿出來對著陽光教我怎樣看,看多了我也有些鑑賞力。後來我真的去修課,開始做金工。

我那時已經卅八歲了,從法文系改念建築研究所,也上班了,又要轉業,其實內心是很羞愧的,沒有家人的鼓勵,我根本沒勇氣做下去。爸爸的指點,開啟了我人生另一扇門,直到現在我都喜愛做金工,這也是我懷念爸爸的方式。

月:她去修金工的課,是在我先生生病時。她搬到美國近半年,陪伴我、照顧父親,真是一個很孝順的女孩子。我先生鼓勵她利用晚上去上個課,實踐她的想法。而在我先生過世的悲哀之中,我看到她能學到一些東西,也很安慰。

敏:因為那半年照顧爸爸,我和媽培養出革命情感。那種一起經歷照顧癌症病患的煎熬和心情,是我們強烈的、悲傷的共同記憶。

記得當時我第一次幫爸剪指甲,因為他生病太虛弱了。後來,有一次看到媽的腳趾甲,驚訝地發現她都剪得歪七扭八,她才說因為眼睛已看不清楚了。我突然意識到,媽媽年紀大了,需要我多關心,以後有空我就幫她剪。

剛開始也怕她會拒絕,因為這是很私密的事,但她坦然接受,讓我覺得很安慰。就像爸生病我幫他洗澡,他也不會讓我覺得不自在,而是很舒坦的。我覺得父母能給予子女這麼大的信任,很溫暖。

月:我有一篇文章寫過她的腳。那年她十九歲,我們一起去日本旅行泡湯。小時候,我常常給她洗腳,但經過這麼多年,赤裸相對,我看到的是成熟美麗的腳,有一點不敢逼視,又覺得很美好。

敏:我一向害怕讀到她寫我,好像被拍照一樣,被人觀察著。

問:你們全家把父親的骨灰放在鼻煙壺裡,隨身帶著去旅行?

月:我先生原本希望回歸大自然,火化後海葬,可是海葬前一天,全家人到底覺得不捨,想還能掌握一點也好。我先生收藏了一些鼻煙壺,她和哥哥每個人挑一個,我留了兩個,將骨灰分裝。我的一個放在加州家裡,一個隨身帶著。

她哥哥有次去大陸出差,放在旅館房間裡,差點忘了帶走,嚇得要命。

問:思敏談談做建築和金工之間的差異?

敏:建築需要較多的理性,有很多法規和結構的限制,還要和很多人合作。我做金工的創意來自直覺,而建築的訓練如做草模、畫草圖、要考慮基地和物件的關係等等,這些理性的思考,可以幫我把創意繁衍下去。

很多學問和藝術的道理是相通的,我從事金工創作以後,有時碰到瓶頸會給媽媽打電話,尋求她的支援。

月:如果打電話只是說你好我好,對話很快就結束了。但後來我們常談彼此的創作經驗,創作的徬徨我也有,我也不想我的寫作技巧和題材一直重複。我們談到這些,非常能溝通,可以說她也豐富了我。

有次我們倆去佛羅倫斯旅行,她愛看金工作品,我和她一起欣賞,就覺得很幸福。

問:最喜歡對方的哪個作品?

月:(指著牆上)這個系列的胸針,你看,它個別看像個建築,排在一起像一條街、一個社區,她把建築的觀念運用在飾品設計上了。

敏:我喜歡媽媽的「蒼蠅與我」。那是寫一個人獨處時的心境,在很自我的狀態中可以觀察到這麼微小的生物,又在正要下手打的那刻看進它的世界,這要同理心才能體會。

追憶時光裡的懷舊故事 加入LINE好友 讓報時光陪你重拾美好回憶!加入line好友https://lin.ee/S0acq2A

最新文章

來源:聯合報-28 影視資訊(2000/03/17)

師生戀經典之作《魔女的條件》 劇情大尺度 主題曲〈First Love〉也經典

2025-04-03
張秀卿(圖)頭一招開記者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5/08/17 李府翰攝影...

「苦情歌后」 張秀卿8歲開始護嗓、12歲奪冠!艱辛奮鬥終贏得金曲獎

2025-04-02
來源:民生報-12-電視資訊(1989/04/26)

30多年前公視紅牌節目「愛的進行式」 陪伴一代人青春

2025-04-01
徐進良執導「拒絕聯考的小子」,向主要演員提示劇情。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79...

1975年小說「拒絕聯考的小子」大賣 同名電影也叫座!

2025-04-01
來源:聯合報-A1 要聞(2003/04/02)

張國榮結束46歲人生 當年斗大新聞標題震撼兩岸三地

2025-04-01
李國祥(圖)的個人第二張國語專輯「情到濃時」發表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99...

「李國祥」曾擊敗郭富城奪新人金獎 《餘情未了》登事業巔峰後轉戰台灣

2025-03-31
[練習曲]首映,導演陳懷恩(左起) 、馬英九、製片楊麗音、新人東明相一起比出加油...

2007年國片「練習曲」引爆單車環島風潮!73歲企業家也拼了

2025-03-31
藝人紀寶如( 右 ) 和監護人祖母合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79/05/14...

紀寶如5歲半出道大紅大紫!為當童星竟被逼打「抑制生長針」

2025-03-29
日本女星廣末涼子(中)在台北凱悅飯店出席電影「秘密」記者會。圖為電影「秘密」製片...

2025大港開唱迎來「20世紀末最後美少女」 廣末涼子歌影兩棲 歌手身分出道第一年就參加NHK紅白歌合戰

2025-03-28
高慧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9/10/28  本報記者攝影)

出道就與張學友合唱走紅!高慧君轉行當演員奪金鐘

2025-03-28
唐從聖和王欣逸主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04/04/25  王宏光攝影)

偶像劇童星誤入歧途 加入幫派淪為殺人通緝犯

2025-03-27
宣宣穿著清涼為麻將遊戲代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3/10/22   陳俊吉...

「台灣水電工」轟動全台!謎片始祖女星宣宣華麗轉身成醫生娘

2025-03-26
張清芳的新專輯「純粹」才推出兩周,銷售量就已經超過二十五萬張,新東家「EMI」開...

90年代四大天后之首!歌壇東方不敗張清芳

2025-03-26
瑪姬史密斯(中)首度獲奧斯卡金像獎的「春風不化雨」,在台灣曾被禁演。圖/摘自IM...

奧斯卡得獎片「違反固有道德」?瑪姬史密斯、伊莉莎白泰勒封后作都被禁演!

2025-03-25
香港歌手盧凱彤(左)昨天為演唱會彩排,與方大同(右)高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

「港台首席女吉他手」盧凱彤32歲驟逝 曾在金曲獎勇敢出櫃、力挺平權!

2025-03-24
楊賽芬今晚將卸下全國歌唱名人榜主持人的棒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87/07/...

播出只有一年多! 楊烈、百合二重唱等實力派唱將皆出自《全國歌唱名人排行榜》

2025-03-22
Linda專輯發表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2002/08/06 王忠明攝影)

Linda廖語晴能演又能唱 真實身分竟是影城千金

2025-03-21
吳念真紀念已逝父親的電影「多桑」,在台北中國戲院舉行首映會,圖為張書鳳(右起)、...

入選金馬影史百大華語片 吳念真執導處女作《多桑》

2025-03-20
xxx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