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創辦!亂世中誕生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延平學院」
延平中學是台北的老牌私立中學,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前身是台灣人創辦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延平學院。
創辦人朱昭陽,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曾任日治時期日本內地的大藏省官員。到了戰後,這位台籍菁英鼓吹籌辦高等院校,以培養建設台灣的人才,他自任校長,並邀請林獻堂擔任董事長。林獻堂將學校取名「延平」,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的民族精神。該校首先創辦夜間部,以提供失學人士上大學的機會。
創校之初,百廢待舉,尋找校地不易,因此與私立開南商工協調,白天給開南上課,晚上供延平使用。1946年10月10日這一晚,延平學院於開南商工操場舉行開學典禮,由於燈光昏暗,只點著一支微弱的蠟燭,朱昭陽校長感性表示:「我們學校在此時開辦,正是要給這混亂、昏昧的社會提供一線光明,我們要當荒野暗夜中的螢光。」
根據老校友楊友舜在2006年的回憶,他22歲就讀延平學院時,多數同學都在工作,不少人已四、五十歲,他可能是全校最年輕的學生。楊友舜當時在板橋鎮公所任職,下班後坐車,趕在晚間6時30分到校上課。下課後沒有火車可搭,有時候偷搭運煤車;有一次走路回家,花了兩小時,回到家已是凌晨12點多,隔天還要早起上班,相當辛苦。
1947年,延平學院受到二二八事件牽連被迫關閉。在朱昭陽等人的奔走下,1948年以延平補校之名復校,1959年改制為延平中學,延續至今。
人物特寫 延平中學董事長 創校歷程一把辛酸淚朱昭陽 期待看到延平學院復校
1996-11-11/聯合報/16版/台北人
【記者董智森】昨天是延平中學建校五十周年校慶,對董事長朱昭陽來說,心中感慨萬千,不過他對自己能活到九十五歲看著學校的成長,也充滿喜悅,「我最大的心願是讓延平學院復校!」
朱昭陽是台北縣板橋人,家中世代製酒為業,日據時赴日求學,畢業於東京大學經濟系,他優異的成績獲日本政府留在大藏省工作,民國卅五年,台灣光復不久,他認為生命的意義,不在當大臣,而在培養大臣,所以回台興學。
當時參與籌備者,包括台灣聞人杜聰明、林獻堂、蔡培火、楊肇嘉、吳三連及丘念台等。「我們認為台灣的將來、建設及發展,在於人才的培養,取名延平更是懷念鄭成功,這是林獻堂取的。」朱昭陽表示,那時大家充滿熱情及對未來的期待。
由於當時沒經費,他在朋友介紹下,認識礦業巨子劉明,劉明認同他們的理念,同意捐款,沒想到二二八事件發生,學校被迫停辦,實際上沒收到任何捐款,不過沒校地的學校倒是開班了,原來當時私立開南商工正停課,負責人是當時台北市議員周延壽,也是劉明好友,他把學校借給延平學院在夜間使用,開南則使用白天。
學校開學時,因不足三科,無法成為大學,先以學院為名,民國卅五年九月招生,結果有兩千多人報考,錄取一千人,「可能那時在經歷日據時代的失學之苦,想求學的人才這麼多,其中很多學生還是國民學校校長,讓我感動不已。」朱昭陽說,他記得最高齡的是一名四十二歲比他年紀還大的先生,而年紀最小的只有十八歲。
雙十節那天,在開南校園舉辦了開學典禮,當時燈火照明不足,僅點著蠟燭,燭影搖曳下,朱昭陽說,當時光不夠亮,根本看不楚台下學生的面孔,但他致詞說,雖是微光,所幸學校此時開辦,正是要給這混亂、昏昧的社會帶來一線光明。(下略)
延平老校友憶當年…那個戰爭年代2006-11-24/聯合報/C4版/教育
【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82歲的楊友舜是延平學院的老校友,79歲的何春輝曾讀延平補習學校5年,楊友舜下完課要走兩小時才能回家,何春輝為搶前排座位每天趕著上課,發燒也不請假,兩人都說「只要能讀書,再辛苦都值得」。
楊友舜和何春輝都表示,60年前要念大學並不容易,因此有機會讀大學,大家都很珍惜,和現在大不相同。
楊友舜表示,他22歲去念延平學院時,應是全校最小的,多數人都已工作,當時有不少人已四、五十歲了,他應是最年輕的學生。
當時住在板橋的楊友舜,在板橋鎮公所上班,學校晚間6時30分上課,他下班後坐車到台北上課,但下課後已沒有夜間火車,有時會偷搭運煤車。
但一個月有一次要走路回家,一走就是兩小時,回到家都凌晨十二點多了,第二天還要早起上班,碰到冬天天冷風強,加上當時很窮,衣服又穿得少,回家的路很辛苦。楊友舜記得,學校當時借開南商工的教室,校舍因為戰爭,相當殘破,教室門窗的玻璃都破了,10月時開課,教室非常冷,他至今都還印象深刻。
何春輝說,他即使發燒也照常去上課,捨不得一天不上課,「求學欲」很強,對於現在大學生蹺課情形普遍,也不珍惜就學機會,他表示,可能是時空環境不同,才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最新文章
-
「早上一杯,晚上發威」 高凌風昔日代言「火鳥咖啡」驗出壯陽藥
2025-04-10 -
20多年前性侵幼女賣片「大貓」權自立首位網路流氓 出獄後竟再犯案
2025-04-10 -
1961年雨彈來襲 豪雨成災台北馬路變汪洋
2025-04-10 -
股災不是第一次 那些資深股民才經歷過的回憶
2025-04-09 -
買木炭也要登記 當年台灣一項意想不到的「柔性實名制」
2025-04-09 -
被販嬰集團賣到澳洲 卡雅返台尋親轟動一時
2025-04-09 -
國安基金宣布第九度護盤、規模達5000億 歷史成效不俗 這次是否真能止跌回升?
2025-04-09 -
「矽盾」不是奇蹟!「護國神山」背後重要推手孫運璿與李國鼎
2025-04-09 -
台灣第一個籃球聯盟「中華職籃CBA」僅成立7年便解散
2025-04-08 -
2025大阪世博即將開幕!台灣55年前曾參展 女星擔任「一日館長」擠滿人潮
2025-04-08 -
一人一元救國防!1951年「一元獻機運動」全民捐款買戰機
2025-04-07 -
2011年「頭香哥」一夕爆紅 打響彰化南瑤宮知名度
2025-04-07 -
股市變變變! 1990年股票指數從萬二變二千
2025-04-07 -
不自由毋寧死!鄭南榕引火自焚 點燃言論自由的微光
2025-04-07 -
加入WTO米酒價格狂飆 黑心商人趁機釀假酒害死人
2025-04-06 -
老照片回顧清明節習俗:掃墓、出外踏青、放風箏由來在這!
2025-04-04 -
1990年引發兩岸轟動的「閩平漁事件」 兩起偷渡命案造成46死
2025-04-04 -
全台最大祭祖!新屋「葉五美公祠」近萬子孫齊聚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