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都叫他「大菜市」 台南百年古蹟中西區「西市場」

聯合新聞網 PH90
市府要辦第一百處古蹟票選活動,俗稱「大菜市」的西門市場大門別具風味。圖/聯合報系...

台南開發歷史早,當地存有相當多的古蹟,位於台南中西區的「西市場」,就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早期是擁有魚賣店、冷藏庫及香蕉倉庫的菜市場,當地人也叫他「大菜市」。儘管西市場一度因為工程沒落,但隨著近年來被指定為古蹟,又再度走入人們的視野中。

西市場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治38年(1905年),當時日本政府認為台灣傳統市場衛生條件不佳,開始規劃建設新式市場。西市場選址於台南市西門町四丁目,原為城牆西側的魚塭地帶,佔地3870坪,是當時南台灣最大且台南唯一的公營市場。

 【推薦閱讀】
 當年南方公園多熱鬧? 美食飄香、連明星來台南都指定這裡開唱!
 「元寶樂園」曾是南部囡仔的天堂! 當年一開幕便在南部造成轟動

隨著商業需求增長,西市場持續擴建。1930年與1932年分別完成外廓賣店第一期、第二期工程,興建兩層樓磚造木構建物,販售雜貨、衣物、餐具等商品。1933年,為促進「台南銀座」末廣町一帶的商業活動,政府建造稱為「淺草商場」,與附近的宮古座電影館、銀樓珠寶店、世界館劇場等形成熱鬧的商圈,成為台南市最精華的商業地帶。

回歸國民政府後,西市場繼續營運,屋頂部分因戰爭損毀後加蓋藍天舞廳,風光一時。期間曾發生過大火並進行拆除工程,直到90年代,因海安路拓寬工程,西市場所在的中正商圈受到衝擊而逐漸沒落。隨著都市開發與批發市場遷移,西市場的傳統功能日漸式微。2003年5月12日,西市場被列為台南市定古蹟。

古蹟修復工程歷時漫長,2017年才正式啟動大修工程,透過張玉璜建築師主持的調查研究,依循現存老照片重建壯觀的馬薩式屋頂以及1970年代後拆除的中央棟二樓。修復團隊重新區隔防火空間,恢復百年前注重採光與通風的綠建築特色,讓西市場建築本體重現風華。

台灣走馬燈

台南大菜市與淺草商場

1998-11-11/聯合報/39版/鄉情

【鄭朝如】台南的「大菜市」其實與「淺草商場」連綴在一起的。西元一九三三年,台南市役所於大菜市(西市場)前外噴水池周圍,建造四十一間賣店,號稱台南淺草商場,所賣的皆屬日常用品,並以廉價銷售號召,刺激消費,吸引人潮顧客。

當時淺草商場的各店舖,日本人與台灣人都有參與經營。但其規定營業項目不得重疊,所以每家商店都富特色,有玩具店、遊樂場、日用品、各色服裝店,甚至專設「一角錢專賣店」,讓顧客任選店內貨色一件。

西市場與淺草商場又和銀座通商店街結合在一起,形成台南市最精華熱鬧的商業地帶。在這商業區內,除了各色商店外,西門路邊有日本人經營的「宮古座」電影館(現延平戲院)及銀樓珠寶店、銀座通延伸的劇場「世界館」和多家酒樓和料理店。

民國三十四年三月一日下午,台南遭到美軍B29飛機大轟炸,淺草商場僥倖,僅屋瓦破兩個洞。日本投降,日本人被迫遣回日本,由於我政府規定,日本人只能帶走兩件皮箱及少數現金。因此淺草商場的日本人,多把商店的貨品贈給親近的台灣人店員。

這些淺草商店的日本人店東,算是比較幸運的。日本人在台等候遣回日本這段期間,尚有台灣人店員照護,免於挨餓。其他像當日本公務員及老師的,因為日本戰敗,薪水已經不能照領,為了需要吃飯,紛紛在大菜市當搬運工或做人力貨車伕。

日本人自知主奴易勢,反向台灣人獻殷懃。使人又想起人弱被人欺,國家亦如此的道理。事實台灣人多是心軟的,除惡質的日警躲起來不敢露面外,很多老師在拉人力貨車時,許多學生及家長都會自動幫日本老師。

日本人全部被遣返日本國後,因有布店街(民權路)之稱的本町,遭受轟炸頗巨,布商遂遷到淺草商場,改名為西門商場,蛻變為台南縣市最大服裝布料商場。因此西門商場與西市場都被合稱大菜市,不再有甚麼區分。雖然市場與商場,兩者經濟效益不同,但兩者的經營人也組織「西門商場自治會」,希能集思廣益,維持商場傳統特色,為台南人留下商業發展的歷史見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