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消失的200年古蹟!回顧剝皮寮的歷史與重生

聯合新聞網 陳怡吟
剝皮寮古街區一景。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04/08林建榮攝影)

位於台北市萬華區的「剝皮寮」老街,是現今台北市在歷史、文化上都相當珍貴一塊區域,因為它不只保留了清代時期的獨有樣貌,更留有日治時期的牌樓厝建築。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竟差一點被拆除徵收。

 【推薦閱讀】
 六〇年代創下世界最多學生數紀錄!台北百年國小「老松國小」
 日治時期就存在! 從戲園到戲院的老台北地標|萬華戲院

剝皮寮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799年的清代地契,據說此地曾以「福皮寮」、「福地寮」作為地名,至日治時期改稱為「北皮寮街」,後因為諧音的緣故而成為今日的「剝皮寮」。有意思的是,剝皮寮的保存其實並非有意,在日治時期末期,日本政府原先計畫將剝皮寮劃入老松國小的預定地,然而最終並未改建成功,這才倖存至戰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98/04/08林建榮攝影)

至九〇年代末期,剝皮寮再次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後經文化界人士的共同努力,讓剝皮寮不但獲得保存,更透過系列活動,試圖為老街注入新能量,經過長達6年的整修,2009年重新開放的剝皮寮,已成為萬華區富有歷史韻味的特色老街。

2010年,隨著電影《艋舺》的拍攝取景,讓剝皮寮以全新樣貌再次出現於世人面前,不僅吸引大批影迷前來朝聖,更讓剝皮寮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或許誰都未能想像,曾經老舊的街景竟能化身現今古色古香的景致,再搭配用心且具有特色的展覽、富有人文氣息的講座與活動,即便到了今日,剝皮寮的風采依舊不減,歷經清代、日治,繼續陪伴我們走入下個世紀。

台北市萬華區老松國小擴建校地約有一百八十家住戶將於五天後拆遷。老松國小旁剝皮寮老...

剝皮寮老街變臉 力求保存

1998-09-22/聯合報/19版/台北生活

【記者張仁豪/台北報導】艋舺剝皮寮市街仍保留清代的原有風貌,在台北市而言極為難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除了委請學者完成這一古街歷史價值調查研究報告外,當地居民也在昨天舉行「老街變臉活動」,為老社區注入新的活力,共同為保存老街而努力。

位於康定路一七三巷一帶的剝皮寮,仍保有清朝市街風貌,且還有數十年歷史的老茶店及雜貨店在經營,但因該地早已劃入老松國小用地,市府且預定今年六月拆除地上物,經地方居民緊急陳情後,台北市長陳水扁才決定延至明年一月再處理,民政局也以極快速度委請學者在九月初提出調查報告。

當地居民同時成立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促進會,並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出版社區報,並於昨天舉辦社區變臉活動,邀請民政局長李逸洋象徵性拆除一塊老舊的市招,及設置十多面社區家戶導覽牌,向民眾解說當地的歷史,且迎接文薪傳統歌仔戲團、踏搖娘小劇場進駐,前者即日開始免費開班,教授居民傳統歌仔戲。

李逸洋對於居民主動保存市街及舉辦糸列活動的用心表示肯定,當地的老店--秀英茶仔店老闆娘林梅吉也希望市府不要拆掉房子,保留老社區,及把房子繼續租給居民使用。七十二歲的老居民黃傳貴更指出,艋舺一旦沒有老街,就不算是艋舺,而和東區一樣了。

但剝皮寮要如何保存仍面臨不少問題,該地為國小用地,已在民國七十八年完成發放補償金徵收程序,需於明年六月開闢使用。淡江大學教授米復國表示,如中央修改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把保留古蹟原狀條文,改為也可只保留老市街的風貌,如此一來,可做為僅保存剝皮寮老建物外觀、立面、天空線的法令依據,應是較理想的保存方式。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