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與救濟 過去的台灣孩子如何度過飢餓時期

聯合新聞網 報時光
台北市冬令救濟四日進行二次救濟白米發放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59/2/4...

現代的孩子很難想像,過去在台灣的四、五○年代,窮人家的小孩需要到廟宇領取救濟白米,才能有飯吃。甚至從早期的報紙新聞中,我們能看到一些家庭房屋僅由木板釘成,每逢颱風來臨,就會被吹走一半。還有那些上學的孩子,在課後必須在街上擺攤賣碗粿或小吃,來賺取家庭的生活費。

 【推薦閱讀】
 兒時最愛這款經典零食 重溫爆米香的獨特魅力
 路邊上的人情味 隨便利而逐漸消失的文化|奉茶

然而,如今的社會已經變得富裕,這樣的艱困日子漸漸被人們遺忘。回顧老照片時,你可能會懷疑地問:「這些事情真的發生過嗎?」

台北市冬令救濟白米發放情形,圖為於北市勸化堂貧民排隊情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

在過去的每個年底,政府都會舉辦「冬令救濟」活動。台北市長將帶領籌款,邀請企業、商家和宗教團體捐款,所籌得的資金將用於購買白米和衣服,發放給有確實需要救助的家庭。這讓這些家庭在寒冷的春節期間能夠安然度過。

台灣社會的改變不僅僅體現在物質富裕上,還表現在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懷和支持上。我們珍惜過去的經歷,並以此為基礎,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平等和融洽的社會。雖然這段歷史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但我們應該牢記過去,以確保這樣的困境不再發生。

過去的艱困日子是我們的警醒,也是現代社會變遷的見證。我們也許該更加珍惜今天的富裕,同時關注那些仍然面臨困境的人們,以確保每個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和有尊嚴的生活。

喜歡這些懷舊故事?現在加入LINE好友,鎖定更多精采內容,讓報時光陪你重拾美好回憶!加入line好友https://lin.ee/S0acq2A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