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晶華酒店附近,位於南京東路和林森北路口交叉一帶,有著小巧可愛的城市綠地,林森公園和康樂公園提供廣闊的綠蔭,提供周圍逛街來往的人們歇息之地,夜晚的燈光相較於周圍璀璨商圈顯得低調許多。
如今位於精華地段的林森公園、康樂公園其實充滿獨特歷史痕跡,這裡曾是墓地、也曾是三千人的住所,公園前身在日治時期為公共墓地並興建有「葬儀堂」,不只前台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葬於此地,1962年時胡適葬禮也在由葬儀堂更名的極樂殯儀館舉行。
當時光轉移到民國38年,大批來自舟山群島、海南島的軍人眷屬及居民隨國民黨遷至臺灣,因缺乏住所而在墓地之間長出違建眷村,他們成為居住在墓碑之間的人。在「康樂里」上曾有三千多戶居住此地,甚至可以見到居民們使用墓碑作為房屋和道路建材,並帶動「康樂市場」興起,足足佔了三分之一的違建戶和行走在房屋間可見到的「OO之墓」更成為此地奇異特色。
雖然1956年時北市早已計畫將此地按日治時期的14號、15號公園定為公園預定地,卻受當地居民強烈阻撓,直至1974年才拆除極樂殯儀館。後雖面臨社會抗爭、反拆遷運動和許多都市學者異議,北市政府仍於1997年拆除康樂里上的違建,興建我們今日見到的林森公園與康樂公園。
從墓地、葬儀堂、違建眷村市場到反拆遷運動,如今散步在這兩座充滿歷史味的公園裡頭,我們得見到岳飛騎馬英姿的雕像,期能藉英雄浩然正氣鎮壓此地,也可從遺留的大小鳥居窺見曾有的日治時期歷史。在熱鬧的商圈周圍,林森與康樂公園寫了低調豐富的故事。
康樂里 厝邊情 林森公園外 搭棚辦桌宴請14.15號公園拆遷戶1997-02-05/聯合晚報/18版/台北都會
【記者秦富珍╱台北報導】
明天就是農曆除夕了,對即將在年後「搬家」的台北市中山14、15號公園拆遷戶而言,卻是個最難過的年,今天晚上小年夜,在當地有一場席開50桌的「最終年夜飯」,紀念在當地吃最後一次「團圓飯」。
一群都市計畫學者日前公開表達反對「市府推土機」,在3月4日拆遷中山14、15號公園地上物後,在地的康樂里長禚淑雲及附近商家也籌資二十餘萬元,今晚小年夜,從晚間6時30分起,在林森公園臨南京東路人行道上席開50桌,替預定地上404戶包括殘障人士、老人等弱勢族群辦桌圍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