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綱、宋少卿,上台一鞠躬。」相聲瓦舍的忠實觀眾,都對這段開場白相當熟悉。相聲瓦舍的創立故事,要從戰後台灣的第一代相聲演員說起,以吳兆南、魏龍豪為代表,除了現場表演,也在廣播電台主持相聲節目,此時的聽眾多為外省人。
1980年代開始,表演工作坊推出一系列相聲舞台劇,包括1985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989年「這一夜,誰來說相聲?」、1991年「台灣怪談」等作品,造成巨大的轟動,也讓相聲這項傳統表演藝術跨出同溫層,讓不少年輕人開始接觸相聲。
「相聲瓦舍」也是這波新浪潮的產物,1988年由馮翊綱與宋少卿創立,2001年增加成員黃士偉。與前一代相聲演員相比,相聲瓦舍的主要成員為學院派出身,都是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畢業,因此他們的相聲表演有更多現代性的創新。
相聲瓦舍的作品充滿黑色幽默,劇本創作主要由馮翊綱負責,他常以中國歷史文化為素材,發揮借古諷今的警世效果。馮翊綱長年在大學任教,對相聲的創作與推廣有其理念。相聲瓦舍曾經被批評不算相聲,而是說書或話劇。但馮翊綱認為,相聲瓦舍在這三十年來演的是喜劇,他在演講或課堂上常用「comedy」的概念談相聲文化。這種不拘泥於傳統的作風,這也是相聲瓦舍在台灣受到一票觀眾歡迎的原因。
馮翊綱宋少卿 成立相聲瓦舍1988-07-28/聯合報/05版/文化‧藝術
【台北訊】相聲界又有了新血輪。國立藝術學院的馮翊綱及宋少卿成立了「相聲瓦舍」,每週日下午四時卅分,在植物園荷花池畔,他們試圖呈現傳統及現代題材的相聲作品。
在室外即興相聲表演歷練下,八月七日起,「相聲瓦舍」將在舊情綿綿小劇場演出三場,入場券除在植物園假日表演現場發售外,功學社、知新、金石堂汀卅店、宇音、均有發售。
瓦舍小品寫戲的和演戲的
徐志摩寫的劇本,文筆真是好啊!但……怎麼演?
2007-10-16/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馮翊綱】與南方朔先生擦肩而過,很把握時間地聊了兩句。先生說:「你們說相聲的腳本,可不可以不要自己寫?」這話把我好生嚇了一跳!怎麼?我的劇本實在寫得不行嗎?戰戰兢兢問道:「這……老師,您的意思是……」他續說:「專業分工嘛,國外不都這樣,寫劇本的只管寫,演員不分心,只管排戲。甚至,請那些經常寫小說、散文的作家來寫劇本,不是很好?」原來,他是泛談,沒有針對性。
南方朔先生不知道我實質上是一個編劇,只因【相聲瓦舍】沒有兩個宋少卿,所以,寫劇本的馮翊綱也得上陣,充任一個捧哏的。所以,下次誰要跟我說:「阿綱,你可不可以只管好劇本,別上台了!」那時我才真該害怕。
然而,不懂表演,根本不能提筆寫劇本。中國古典戲曲,追求「案頭場上,兩善其美」,似乎預留著劇本僅供案頭閱讀的趣味,但將戲劇廣義看待,我們把戲文搬上舞台是個必然的任務。表演者是戲文的終端,戲文上不了口,上不了身,上不了台,便屬無用。懂表演的人,未必一定得是演員,但常寫小說、散文的人,卻不一定懂表演。雖也是泛談,沒有針對性,然而有興趣可以看看徐志摩寫的劇本,文筆真是好啊!但……怎麼演?
相聲尤其厲害!這是專為表演而生的劇種,從未聽說哪一個段目是「案頭相聲」。相聲的表演,同時存在三個層次:「角色」、「敘事者」和「演員自覺」,三者輕重比例並不固定,隨著劇情或話題的演進,隨機調配,而且,演員的判斷與調整至為關鍵。即使是文字創造力極佳的作者,只要不懂表演,便難以寫出真正可以「執行」的相聲。老舍寫相聲段子,水準也有直追《茶館》的,皆因老舍是個懂表演的人,他甚至和梁實秋先生一塊兒上台說過相聲。
最近看到吳興國接受訪問,大談他的新戲,也讚揚張大春寫的劇本,興起處,當場唱起來!作家張大春懂表演,已經由場上人吳興國證明了,這是專業分工的正面例證。
作家不等於劇作家,乃是因為牽涉一層劇場專業性,天資聰穎、熱愛看戲或歷經過劇場訓練的作家,或許高興了,寫一部劇本給劇團演演,卻強求不來;但劇作家必定已是個作家,或許剛好也是個演員,只怕「嗜戲薄伶」的偏見。西方人確實比我們理解這個道理,叫莎士比亞只演戲,那劇本誰寫?叫莎士比亞只管寫,許多齣名劇就難以首演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