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在風中,風中在雨裡……。」「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飄落著淡淡愁,一絲絲的回憶,如夢如幻如真、弦輕撥聲低吟,那是歌啦啦啦……。」這些在1970年代校園民歌風行時期當紅的《橄欖樹》、《歡顏》、《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只要旋律一出,許多人馬上都能跟著哼出整首歌曲,而寫出這些歌的人正是李泰祥。
這些80年代膾炙人口的民歌,《橄欖樹》、《歡顏》、《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與《告別》等,不只流行於校園民歌盛行時期,他的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
一生致力將古典音樂通俗化的李泰祥,《橄欖樹》以三毛填的詞,流浪的風格與飄逸之感,再加上齊豫的美聲,曲風與當時市場流行主樂,呈現完全截然不同的美感,也讓《橄欖樹》成為民歌時代唯美風格作品的代表。
李泰祥寫的《橄欖樹》迄40餘年,至今仍然是市場熱門翻唱歌曲,許多人都唱過這首歌,但因過李泰祥當年直接將版權賣斷,即使歌曲再流行,他仍然分不到任何的版稅,而導致晚年經濟困頓。
除了齊豫之外,許景淳、唐曉詩及林文俊等都曾受其指導,甚至連崔苔菁也曾與李泰祥合作,李泰祥於1988年罹患帕金森氏症,2009年因甲狀腺癌而開刀,2013年起長期住院,但李泰祥在養病期間仍時有創作,2014年1月2日病逝於台北,享壽73歲。
詩人、作家、作曲家共同創件 「橄欖樹」突破國內電影音樂
1979-02-09/民生報/09版/體育焦點
(記者 涂敏恒)新格唱片新近製作的「橄欖樹」專轉,是國內唱片史上首次集詩人、作家、作曲家,和歌手共同創作。由於被屠忠訓導演的電影「歡顏」採為主題及插曲,大大地提昇和突破了現階段國內的電影音樂。
該唱片包含由三毛、蓉子、羅青、沈呂百的詩,與李泰祥的曲組合而成的十二首曲子。橄欖樹、青夢湖、愛之死、答案、我在夢中哭泣了、搖籃曲、歡顏、走在雨中、愛的世界、追逐與重逢……歌聲、琴聲,一串串的音符貫穿電影「歡顏」的整個故事情節。
李泰祥聲稱他此項嚐試,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無法容忍時下電影或唱片公司,所提供的低層次音樂。他認為那些音樂的設計者,忽略了知識份子存在。
「橄欖樹」專輯裏,李泰祥著手譜出眾人的歡樂、悲哀和對時代的感覺,並試圖融合文學,透過大眾歌曲的形式,引領群眾,走進音樂的殿堂。
尋求更美好的聲音力求保持民族傳統
1978-01-22/聯合報/09版/影視綜藝 萬象
(記者劉曉梅)『要怎樣使音樂能有民族感情及雅俗共賞,這件工作,我覺得遠比自己埋頭做些別人不懂的音樂要重要,雖然,我更喜歡譜些自己才聽得懂的音樂。』
費盡思量,李泰祥將民歌、流行及古典音樂,揉成一團,他希望在技巧運用上以古典為基礎,表現型式則是大眾易接受的流行節奏,至於風格,力求保持民族傳統。
「傳統與展望」,是一連串的音樂活動,這其中,有李泰祥深深的期望。
即將在一月二十五日下午八時.在國父紀念館舉行的「傳統與展望」--中國民歌新奏演奏會中,有李泰祥多年的新曲,「天天刮風」、「恆春民謠」、「馬車夫之戀」等地方色彩極濃的歌曲,在李泰祥指揮下,他渴望瞭解,聽眾對他的音樂銓釋,有多少贊同及迴響?(記者劉曉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