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賽鴿文化」已百年歷史!60 年代達到顛峰卻日漸失控

聯合新聞網 PH90
編號三二○號的日本「選手鴿子」,上午飛進三重市二重里忠誠新村二十附七十七號,吳月...

日本的「賽馬文化」相當有名,無論是在卡通、日劇都能看到賽馬這種博弈運動的蹤影。不過其實台灣也有類似的文化,那就是「賽鴿」。賽鴿自日據時期就已經存在,在結合了博弈之後,一度在 1960 年達到了巔峰。

台灣賽鴿活動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日據時期,台灣賽鴿的歷史已開啟。當時,日本陸軍引進鴿種「岩鴿」,用於通訊營的軍事需求。這也為台灣的賽鴿文化埋下種子。大概到 1930 年代,台南有了「賽鴿笭」活動。這也被認為是賽鴿活動的起源,除了台南,在當時的新竹、屏東,也都能見到賽鴿活動的影子。

 【推薦閱讀】
 用「飛」的回家,台灣首隻賽鴿從日本歸來|1968 中日越洋鴿賽
 台灣伯勞鳥不再悲歌 楓港村改烤「這味」

隨著歷史發展和經濟起飛,賽鴿活動在 1960 年達到巔峰,像是在 1968 年舉辦的中日越洋鴿賽,就是台灣和日本一同舉辦,讓鴿子挑戰從東京飛到台北的賽事,諸如此類大大小小的賽事在台灣各地舉辦,形成完整的賽鴿產業鏈,據傳,賽鴿產業帶來的產值,高達700億元。

中華民國賽鴿協會的放鴿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1968/06/29 劉玉磬攝影)

能有如此的規模,主要是台灣賽鴿文化,結合了「競技」和「博弈」,吸引不少金主加入賽鴿活動。為追求勝出,賽鴿飼主不惜砸下重金,購買冠軍鴿種進行交配。卻也因此造成畸形的培育方式,不少鴿主會採用近親繁殖,產生大量有缺陷的貧弱個體,被直接予以撲殺。台灣賽鴿的高折損率,成為育種悲劇的幫凶。

除此之外,還有綁架冠軍鴿的「擄鴿集團」以及為了獲勝傳出的作弊行為,都讓台灣的賽鴿文化受到動物保護團體和政府的關注。

春季賽鴿 今天決賽

1964-07-12/聯合報/02版/第二版

【中央社訊】中華民國賽鴿協會台灣省北區辦事處舉辦的五十三年度春季賽鴿對抗賽將於十二日上午決賽,參加決賽的三百七十隻賽鴿,將從蘭嶼飛越三百四十二公里的空中賽程回到台北。

這次比賽共分三關舉行,第一、第二關是從鵝鑾鼻飛到台北,已經分別於六月廿一和六月廿八賽畢,距離是三百五十五公里,最初參加的賽鴿共有一千六百一十隻,到第三關決賽時已經淘汰了一千二百四十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