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銅鑼灣百年怡和午炮 解密每日鳴炮背後故事

聯合新聞網 舒憶
銅鑼灣的怡和午炮每天中午12點整時鳴放,為香港現今保存的殖民習俗之一。聯合報系資...

怡和午炮,位於香港島北方精華區的銅鑼灣避風塘,遙望一水之隔的九龍半島。特別的是,這座炮台不是由軍方或香港政府管轄,而是怡和洋行所有,因此炮手並非軍人,而是怡和洋行的文員,於每日中午12時鳴放禮炮,並搭配搖鈴。

這個有趣的傳統,要追溯至英國殖民香港的十九世紀中葉,英商怡和洋行為了防禦海盜侵襲貨運碼頭,避免損害貿易利益,於是建立這座炮台。至於每天鳴放午炮的習俗,據信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其原因有不同的說法。最有意思的傳說是,怡和洋行的大班(外國商人)抵港或離港時,會鳴放禮炮致敬,此舉卻引發駐港英軍不滿,認為商人沒有權力鳴放禮炮,於是怡和洋行以每日的午炮報時,作為自我懲罰而流傳至今。

 【推薦閱讀】
 百年面紗揭開! 首次對外開放湧五萬人|淡水紅毛城
 差點消失的200年古蹟!回顧剝皮寮的歷史與重生

也有人說,午炮是用來提醒工人們,上午的工作時段結束,即將吃飯。另一個比較實際的說法,是船隻的航行需要準確對時,以測定船隻的所在位置,而午炮的功能就是讓停泊在維多利亞港的怡和船隊對時。

怡和午炮已成為香港頗具特色的在地文化。香港老牌的怡東酒店,隸屬於文華東方酒店集團,1973年在銅鑼灣的海邊開幕,2019年在此地以鳴砲儀式宣告結束營業。除了每日的午炮之外,每年元旦前夕的最後一分鐘也會響炮,稱為「子夜鳴炮」儀式,藉此送舊迎新,因此這座炮台也是香港熱門的跨年倒數計時景點。

也文也武

怡和與銅鑼灣

2007-12-24/世界日報/J05版/香港副刊

【韋基舜】百載香江,銅鑼灣避風塘見證光輝歲月。

早年銅鑼灣避風塘,位處現在的高士威道,填海後,避風塘向外移,所得土地建為維多利亞公園。

一九五六年,我在美國讀書返港,當時維園樹木未茂,如今茁長成蔭,晨昏常見市民憩息散步,悠然自得。

銅鑼灣是怡和洋行(渣甸)在香港之發祥地。當年,渣甸馬迪臣公司,選水源充足的銅鑼灣為其船隊停泊基地,銅鑼灣大片土地亦屬怡和所有,今之祟光百貨公司後門駱克道直至百德新街,為怡和東倉,諾大一幅地皮用作貨倉,足見其商貿之盛。

此外,軒尼詩道銅鑼灣地鐵站至電車總站地段,亦命名為怡和街,橫過電車路向利園山方向行走,則有渣甸坊及渣甸街。

沿怡和街,經伊榮街再進為邊寧頓道。

記得五?年代,邊寧頓道原名祁士域道。祁士域家族是怡和大班,不知甚麼原因,祁士域道忽然改名為邊寧頓道。

談及銅鑼灣與怡和,腦海中浮現「怡和午炮」。

早年,銅鑼灣怡和碼頭於每天中午,均施放「午炮」,理由是船隻航行時,須依靠準確時鐘測定船隻所在位置,因而,所有船隻駛進港口時,必須準確對時。「怡和午炮」功能就是讓停泊在維港的怡和船隊對時。

早年,怡和施放午炮,用的是木架土炮,以「藥引」點燃。時代逐漸進步,現今改用小鋼炮。

怡東酒店鳴砲結業!銅鑼灣半世紀地標 張國榮也是常客

2019-04-01/世界日報/B07版/香港(二)

【香港新聞組╱香港1日電】矗立銅鑼灣46年、服務無數賓客的怡東酒店,昨在正午12時的怡和午砲聲中,畫上句號。酒店數百名員工在總經理范禮杰(Torsten van Dullemen)帶領下高呼「多謝支持,有緣再會」,笑聲、哭聲、掌聲、歡呼聲,同時響遍大堂。范禮杰說,怡東對員工而言「不止是一份工作」,更陪同他們走過不同人生階段。

明報報導,范禮杰及賓客昨在怡和午砲空地主持結業儀式,不少市民到場觀賞。來自英國的Paul Cheeseman是酒店「最後賓客」,也由他主持儀式;他自1992年起每次訪港都會入住怡東,至今在此度過183個晚上。他這次特意到香港向酒店告別,並感謝員工的以禮相待,「人是酒店最吸引人之處」。

范禮杰說,酒店歷史悠久,不少員工在此工作超過20年,因此怡東不單是「一幢建築物」及「一份工作」,更見證他們人生不同階段。范禮杰在鳴砲儀式後走入酒店大堂,數百名員工拍掌歡呼,高喊:「We are Excelsior!多謝支持,有緣再會!」他也面帶笑容、雙手合十,感謝員工支持,更有人感觸落淚。最後他關上酒店大門,從此這個屹立海傍的地標,正式光榮結業。(下略)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