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的前世今生 料理|藝伎|雜院|連結

聯合新聞網 陳泰裕

 【推薦閱讀】
 沿著萬新鐵路的軌跡 走讀老城南的光陰
 週末午後的重慶南路書香

紀州庵備有幾艘可供飲酒作樂的屋形船,到了夜晚時分,絡繹不絕的賓客,無論是遊船或內...

日治時期料理亭 淪落混住雜居

2014年5月24日,位於臺北市同安街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開幕典禮,這棟曾被祝融吞噬,也差點變成停車場的日治時期料理亭,終於踏上重生之路。

紀州庵主人平松家族在戰後返回日本和歌山,原址被省政府徵收配用,從公務宿舍到雜居混住的變異,殘破屋況已看不出紀州庵曾有的輝煌歲月。

從兩層茅草屋頂 到飲酒屋形船

日治時期,川端町(同安街周遭)沿著新店溪畔,滿是政商界餐飲作樂的藝伎館、料理亭;原在若竹町(貴陽街附近)開業的平松德松,1917年也在此開設了紀州庵支店。

支店從初始的兩層茅草屋頂,陸續增建本館、離屋、別館,這些建物除了供料理、餐宴使用,紀州庵還備有幾艘可供飲酒作樂的屋形船,到了夜晚時分,絡繹不絕的賓客,無論是遊船或內宴,都可見藝伎的伴隨服務。

我們今日所見的紀州庵,僅存的建築物正是當年擴建的離屋。

太平洋戰爭爆發 料亭走入歷史

本店在1940年歇業時,太平洋戰爭也日趨緊張,預見了紀州庵繁華將盡的命運。二戰末期,紀州庵甚至被日軍作為餞行神風特攻隊的場地,戰事正酣時,此地納編為臨時醫務所,日本投降後,也是待遣日人的安置所,及至平松家族回返日本後,紀州庵料亭就走入歷史了。

城南區日式房舍 名將文人聚集

來到五零年代,臺北城南區域的日式房舍,大多做為公務宿舍之用,紀州庵也被納入公配宿舍,成為小說家少年王文興在此成長的因緣;附近的南昌路、牯嶺街,更是孫立人、何應欽等名將的官邸所在。

這股大陸南移的各省軍民,也無心插柳的發展成出版、書攤、作家聚集的生態圖。

市定古蹟紀州庵 幸運避過人禍

早於2004年列為市定古蹟的紀州庵,直到2010年離屋仍有兩戶人家不願搬離。期間北市府在原地蓋停車場,施工單位粗糙的剷除了部分老樹及建築遺跡

幸好在社區居民護樹及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破壞性施工範疇才縮小。

這是繼1996、1998年的兩度火災,紀州庵幸運避過的不可逆險境。

被時光慢慢吞噬 人事漸趨模糊

回首紀州庵從料亭餐飲、藝伎作樂,到目睹戰亂、國府遷移,乃至淪為雜居迫戶,也因為此地的歷史痕跡被時光慢慢吞噬,人事物的傳聞漸趨模糊不明,不免讓我們想起唐朝司馬扎《送歸客》所描繪的:

晴煙獨鳥沒,野渡亂花飛;

寂寞長亭外,依然空落暉。

溪畔飄搖數十年 終於獲得新生

在文化界、社區的努力下,在新店溪畔飄搖數十年的紀州庵終於獲得新生,委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分階段逐步對外開放,紀州庵的文學展演與推廣活動,在封德屏館長的團隊努力下,已成文化界的重鎮。

2014年古蹟完修後,平松家族在第三代平松喜一郎的帶領下,受邀來臺探訪紀州庵。

平松第二、三代 故鄉完成拼圖

平松德松之後的第二、三代,都在臺灣出生,正是俗稱的灣生;平松喜一郎進到園區,感受到修復團隊所付出的心血,兒時回憶一一重現,僅剩的離屋從結構、迴廊、柱樑等格局,在在呈現出時光凍結的狀態。

1917年迄今,經歷大時代淬煉的紀州庵之人與事,終於在「故鄉」完成拼圖。

謝謝您陪我們一起回顧這些老照片

時光必荏苒、物換且星移,我們下次見

報時光《古月照今城》下回再陸續說給您聽

◎本集涉及修復、園區、街景、平松家族影像內容,感謝紀州庵文學森林、日本和歌山平松家族授權。

報時光UDNtime youtube

聯合知識庫

報時光臉書粉絲專頁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