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閱讀】 拉近雙北距離的華江大橋
臺灣史上最美橋梁:明治橋
歷史影音\臺北大橋通車
從日治時期到臺灣光復,早期臺北城有三大古典又雄偉的連外橋樑。分別是淡水河上的臺北橋,就是現在的臺北大橋;橫越基隆河的明治橋,就是後來的中山橋;以及1945年更名為光復橋的新店溪上的昭和橋。
向昭和橋致敬 遠東首座斜張吊橋
我們現在路過光復橋所見的幾根懸臂式結構,初見不覺有奇特之處,這可是美籍華裔大師林同炎,為了向前身昭和吊橋致敬,所設計斜張式造型,1977年改建落成時,是遠東第一座斜張式吊橋預力混凝土構造的橋樑。
日治時期的昭和橋,是前板橋街長、企業家山本義信長年奔波的建設成果,耗時一年多,1933年竣工的昭和橋,也成為板橋連通臺北城的第一座橋樑,新店溪兩岸的臺北港仔尾與板橋港仔嘴,終於可以通人、通貨、通商。
舊橋限兩輪車通行 新橋成雙北要道
光復後,載重量僅有10公噸的吊橋設計限制,逐漸不堪負荷增長的車流量。到了七零年左右,因安全顧慮,甚至僅限摩托車及腳踏車可通行,1975年開始拆除舊橋,在臺北西園路與板橋中山路之間另建光復新橋。
無論是昭和吊橋或光復新橋,都讓新店溪兩岸的居民帶來繁榮的契機,臺北端下橋往東北向的艋舺龍山寺前進,1974年還蓋了跨越鐵路的西園橋,加上板橋中山路的拓寬,光復橋成為雙北重要的通行要道,歷經1987年停徵過橋費,及2010年板橋端改建工程完成,成為現在所見規模。
水岸樓宅映河 感念前人奔波
臺灣經濟起飛年代,臺北城的三大溪河,都被堤防阻隔於市民視線之外,七零年代新店溪沿岸的雜亂,已經被河岸整齊的步道及良善公設所取代,遙望水岸的樓宅映河,此景恐非90年前力陳興建昭和橋的山本義信所能想像。
秦觀《江城子》作曰: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我們以詩照景,但見一江春水向東流,更能感念前人的落花飛絮。
謝謝您陪我們一起回顧這些老照片,時光必荏苒、物換且星移,我們下次見。
報時光《古月照今城》下回再陸續說給您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