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燒餅油條一套,再來碗熱豆漿。」,你今天早上是否也是這樣點餐呢?
油條是大眾化的食品,在中式早點店,油條經常與豆漿、燒餅一起上桌。早點店老闆每天在火爐前烤餅、炸油條,凌晨起床工作,一直忙到中午,然後下午還得準備第二天的料,往往要到晚上以後才能休息。
說到早點店,你的回憶是什麼呢?
北魏已有油條
1984-09-10/民生報/08版/副刊
【鳳秋】在中式早餐裡,油條是不可缺少的佐食,而它的歷史也非常悠久。
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已載有它的製法:用水和麵,揉成團,再作成環形,長八寸許,兩頭捏緊,用油炸熟即成。作成之後是環形,又是膏油(動物油)炸熟的,故名「膏環」。
「膏環」流傳至今,山東人稱為「四批油條」。這種四批油條也是兩端捏緊,中間切一刀,入油鍋炸,成環形,用根蒲草穿起,提著就可以拿走。
我國南方的「棒槌油條」是用兩批麵條合起來炸熟的,形如棒槌。相傳南宋賣國賊秦檜陷害岳飛,百姓恨之入骨,就把麵作成人形,入油鍋炸之,稱「油炸檜」。
「棒槌油條」傳到北方僅有數十年的歷史,開始叫「南油條」,是和北方的「四批油條」相對而言。由於「棒槌油條」製作簡單,口味佳,因而成為普遍的早點食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