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繙云文獻」資料庫對經史研究的重要性—用柯南精神一探資料庫世界

聯合新聞網 文/ 馮煒婷(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大二生)
圖/作者提供

鑒古汲今 – 古典文學與近代報刊知識庫應用分享會

如何用運用數位知識庫,探索古典文學與近代報刊數位資料庫的無限寶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辦知識庫應用座談會,聯合知識庫協力策畫,邀請各方專業領域教授分享應用,開啟多元閱讀與研究視角。座談會精彩內容以系列專文分享。

講題 | 《繙云文獻》資料庫對經史研究的重要性

主講 | 陳炫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副教授)

做為經史研究專家的陳炫瑋,提及自己在研究上,會特別去關注地名問題,例如《春秋》隱公五年觀魚的地方「棠」究竟在何處?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柯南精神叩問資料庫–對書目與作者資料充足掌握

杜預對此解釋「高平方與縣北有武唐亭」且地處遙遠,去到那觀魚的隱公實在不合理,而在〈隱公二年〉提及結盟於「唐」,杜預對此地亦作同樣解釋,因此有清代學者有承此說,認為兩地為同一處,也有質疑此說,認為兩地並非一處,其應為曲阜。但曲阜較靠內陸,因此杜預說法較可採信。

對此地名做檢索時出現連結問題,實際想找的資料與連結提供資料有出入,也有字形識別錯誤的問題,如「游」誤判成「海」。以上情況證明了,使用檢索系統時,對於書目和作者一定要具備足夠的認識,才可以更有效無誤的運用資料庫。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另舉《史記》研究上之例——項伯何以認識張良,通常大家對二人的關係都只停留在〈鴻門宴〉提到的救命之恩,但這其實只是表層,若再做進一步人物關係的探討,從關鍵詞下手是最佳途徑,需加上自身對於文本的了解,懂得判讀關鍵詞,那麼資料庫便可起到作用。經過檢索對比後,發現項氏起於起受封之地名,新鄭反秦時,項燕(項伯之父)扶持了昌平君,而新鄭是韓國都城,張良是韓國人,可見兩人認識之因始於祖父輩。資料庫在研究中扮演的是工具的角色,要有技巧去使用,以達到解決問題之目的,以免在茫茫資料庫中,反而花了更多時間去找不必要的資料。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再一個例子,就是大家熟知的「焚書坑儒」,但其中疑點重重,《史記》寫到一切都是因為「方術士」對秦始皇的欺瞞,但《史記》在後續將「皆坑之咸陽」的對象做名詞抽換,從「方士」、「文學方術士」,到「諸生」,扶蘇對諸生加以界定:「皆誦法孔子」,到此諸生已被巧妙換成「儒生」了。而「阬」的場合多發生在戰爭場合,「阬儒」一詞在《史記》前無跡可尋,只有對於焚書和酷刑之描寫,連殺儒者一事都罕見,那其所根據為何呢?根據檢索,可能是出於帶有小說性質的《說苑》,真實性並不可靠,且書中後段提及秦始皇有放諸生一馬,並無誅殺,《史記》未免斷章取義。而清人能提出對焚書坑儒一事的質疑,是基於對於文本的大量閱讀,是研究者應具備的態度。善用資料庫能有效發現疑點,有些文本為了因應社會增添了故事性,與事實可能不符。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圖/陳炫瑋教授提供

而在《詩經》研究方面,則舉〈牆有茨〉中「中冓之言」為例,《毛傳》、《鄭箋》解釋為宮中的悄悄話。利用「中冓」作為關鍵字檢索,有些解釋為建築物,而《韓詩外傳》則將此解釋為「半夜說的悄悄話」,與出土文物呼應,較為可信。根據此例,陳炫瑋表示希望能收錄出土文獻,有助於判斷異說,也認為透過資料庫找到異說存在,便可從中開發出研究題材,對於做學問幫助甚大,例如〈芣苢〉中,芣苢是治不孕的草藥,清代有異說此首詩似採茶歌,用來表達歡快之情。但如果放在當時文化背景來看,採此種不孕之藥,會想要歌唱出來嗎?陳炫瑋認為「薄言采之」可作為急迫采摘的意思,因婦女不想被發現,較符合當時民情。

重要文本加入與檢索系統完善是評估資料庫的重要依據

對於資料庫使用心得,例如使用資料庫較方便進行比對,有利於找尋一手資料,可避免文本沒標明出處,不小心引用二手資料而不自知的情況。在資料庫建構方面,則建議能先上架重要文本,並且改善連結錯誤的問題,會使資料庫更實用,也提醒在使用資料庫上,還是要進一步去翻找原書,以免太過依賴資料庫,會造成錯誤一再擴大。最後,陳炫瑋鼓勵從事研究的同學,由異說找尋研究題材,期望檢索系統的完善能更有效輔助研究的完成。

圖/聯合知識庫提供

「繙雲文獻平台」專業整合臺灣文獻、近代報刊與古籍文獻,歡迎申請試用與洽詢。
(02)8692-5588#6124,詹先生,或來信service@udndata.com

推薦文章

留言